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底部隐现,2023年牛市猜想 | 2022中国经济年报

作者:柳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2-29 17:30:39

摘要:多家机构预计,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国内将工作重心从防疫回到经济上来,未来一年国内将会保持宽松的流动性,A股整体偏低的估值叠加较强的经济修复动力,明年市场将走出牛市行情。

底部隐现,2023年牛市猜想 | 2022中国经济年报

柳川/文

一句“那年我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是对手”,成了年末互联网上流行的热梗。2022年,在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疫情反复三重压力之下,A股4月份和10月份两次跌破3000点,宛如“两只插在兜里的手”。

复盘2022年,截至2022年12月28日,A股总市值78.95万亿元,较年初下滑12.93万亿。上市公司数量新增374家,总数超过5000家。上证指数下跌15.4%,深成指下跌25.8%,创业板指数下跌29%。

A股2022年以来成交额近222万亿元,去年全年,这一数据是256万亿元。其中,宁德时代以1.7万亿的成交额超越成交1.4万亿的贵州茅台,成为市场交易最为活跃的上市公司。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进入2023年,A股这个“插兜少年”,会演绎出怎样的行情?多家机构预计,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国内将工作重心从防疫回到经济上来,未来一年国内将会保持宽松的流动性,A股整体偏低的估值叠加较强的经济修复动力,明年市场将走出牛市行情。而其中,中国优势资产重估和困境反转的行业值得重点关注。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二十大报告定调“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就如一位“白金”分析师所言,这重新定位了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实现安全与发展诉求的辩证统一,提供投融资两端供需匹配的“温床”。

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同样在11月,证监会发布《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随后上交所发布《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深交所发布《落实<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工作方案》,包括股东内生治理、再融资支持科创、信披监管、打击违规等多项措施。

易会满主席上述讲话的背景是,站在当今时点,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A股国企央企的价值,都被大幅低估。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8日,A股国企PE接近10倍且长期低于A股整体,A股银行整体破净率超50%、美股银行破净率低于15%。其中,A股央企PE为8.5倍、PB为0.96倍,剔除破净率高的银行股之后,目前A股央企PE为13倍、PB为1.5倍,小幅低于A股整体估值。国央企战略新兴产业估值也低于A股整体,央企战略新兴产业PE为15倍,低于A股战略新兴产业的28倍。

通过纵向比较,A股估值特点体现在历史估值轮动和整体长期低估上。A股存在阶段性高估值股票占优或低估值股票占优的2—3年轮动行情,通常在经济下行、企业盈利下行时,低估值低波动股票由于其防御性而占优,反之则高估值股票占优。目前,A股央企8.5倍的PE仅为历史估值数据的14.7%,0.96倍的PB,仅为历史数据的12.2%。

而在经济向中高端转型中,国企中流砥柱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资料显示,2017—2021年间国企对于新兴产业的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与此同时,国企在能源、上游工业品、航空航天、金融等涉及国家安全产业中的占比较高。

不难发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本质上是中国优势资产重估。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国央企估值重塑主要在于重新评估转型后竞争力提升的企业,即国央企改革和产业转型带来的成长型国央企的价值重估。”

具体来说,同业竞争资产整合带来竞争力提升。尤其是缺乏持续经营和融资能力的壳资源,通常具有市值小、盈利能力低、股东持股分散、交易活跃度低、资产负债率高的特点。

除了整合,还有分拆上市,尤其是战略新兴领域、具有业务板块资源整合预期的“A拆A”标的。整体来看,分拆上市“明分实合”,即以聚焦主业、主动缩小边界的减法外在形式吸引更多资本进行有效资源配置,实现母子公司价值重塑。

谁是困境反转之王?

猪瘟造成供给极限压缩,供求规律展现魅力,价格暴涨三倍至五倍。之前因担心猪瘟带来产量下降而无人问津的猪肉股,变成了“蹭蹭”上涨的火箭,在几个月时间内,股价上涨10倍的比比皆是。

这就是三年前,猪肉股困境反转,“戴维斯双击”之后,展现的盛况。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在某些情况下又是极其相似。2023年,困境反转的投资机会会在哪里出现呢?答案或许就在房地产和出行板块之中。

在经过近5年严厉的调控之后,今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加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2.4万亿元,同比下降9.8%。其中东部地区投资额6.7万亿元,同比下降6.9%;中部地区投资额2.7万亿元,同比下降6.3%。

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数据显示,截至11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5个月环比下跌,超半数城市房价环比下跌;百城二手住宅价格已连续7个月环比下跌,3/4城市价格环比下跌。11月重点100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同比继续下降,12月以来,重点城市周度成交面积同比降幅仍在20%以上。

2022年第三季度,新开工面积2.83亿平,同比下降45.1%,2022年1-9月累计新开工面积9.48亿平,同比下降38.0%。

百强房企中暴雷房企有39家,2022年1—11月全口径销售金额合计1.82万亿元,占整体百强房企的比重为27.8%。

面对行业的惨淡,一些龙头房企的股价,直接打了1折,甚至0.1折。为支持地产行业的发展,为稳增长贡献力量。“三支箭”先后射出。

“第一支箭”是银行贷款的放松。国有大型银行密集授信,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已向17家房企提供超1.6万亿元的意向性融资额度。

“第二支箭”是债券融资的方式。中债增进公司出具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3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3家企业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

“第三支箭”是股权融资的放松。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最重要的是“两个恢复”,即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

至此,短短一个月之内,信贷、债券、股权“三箭齐发”,打出一套“组合拳”,推进地产风险处置和保交楼。

中银证券研报认为,后续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或将不断化解,部分头部民企受到整体信心提振、实际的资金支持,带来信用修复和估值修复。重点关注行业见底复苏后带来β行情和边际受益于政策利好的优质民企、及混合所有制房企。

同样困境反转的,还有出行板块。

出境游批发业务收入89.91亿元,出境零售业务23.57亿元,这是A股某旅游类上市公司2019年的业务收据;旅游批发业务927.8万元,旅游零售业务2744万元,这是这家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将境内境外业务合并之后的数据。

从110多亿的营收,变成不到4000万的营收,中间隔了一个三年的疫情。就像一位社服行业分析师所言:“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被疫情压缩了。随着疫情的过去,被压缩的需求还会恢复,而这反映在公司的业绩上,就是百倍的业绩增速。”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条”),“新十条”发布后,进一步弱化出行不便利因素,显著释放流动性,消费需求复苏的预期信号强烈。

紧接着,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这为后续出台各种稳定和扩大消费政策定下基调。

华安证券认为,疫情优化逐步放开,以旅行社为主要代表的旅游综合服务板块的龙头企业,有望凭借其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及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打造,伴随着出境游底部复苏将迎来业绩反弹及盈利能力恢复。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