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工作!2023中国经济:敢为敢闯敢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2-09 18:42:3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随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2023年经济工作重点也浮出水面。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哨站,对我国新一年的经济线路有着指导性作用。
政治局会议强调,明年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于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物价”,此次会议提出,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其中“稳增长”位列首位,而总基调依然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使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或合理区间。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关键步伐。”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大步或全面摆脱疫情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叠加今年的低基数,经济增速将显著上涨。
“预计后续政策将着重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以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核心是利用货币、财政、产业和科技政策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疫情管控走向动态优化
三年来,疫情的影响始终是经济增长最大的不利因素。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疫情防控“新十条”,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等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更加科学精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次政治局会议对此也指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在李超看来,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走向动态优化阶段,更加强调科学和精准,尽量不以静态管理为代价来控制疫情,杜绝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逐步减轻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
在这种基调下,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激发各主体积极性。
“如果2023年上半年能够大步或者全面摆脱疫情冲击的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可能更高一些。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增长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关键步伐。”刘世锦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会对明年宏观经济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服务业和消费的整体复苏。如果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力作为的话,明年实际增速在5%以上可能性比较大。
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
此次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和去年年底的会议相比,财政政策多了“加力”二字;和7月政治局会议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相比,口径也出现一定差异。
明明表示,今年的赤字率、地方专项债额度整体偏紧,因此下半年出台了很多政策补充工具。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赤字率在2.8%,地方专项债券规模为3.65万亿元,年初预计减税退税规模在2.5万亿元。不过,在疫情之下,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6月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举措,包括加大减税退税力度、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首次动用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专项再贷款等。截至11月底,今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退税缓税规模超过3.7万亿元。
在明明看来,2023年财政政策有必要进一步加力,比如,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等。
货币政策则与7月政治局会议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相比,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等表述,更加强调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发力,要求货币政策主动作为,结构性政策和投资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有效投资。
“预计2023年总量性宽松工具如全面降准、降息较难出现,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调控为主,央行或将继续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小微、绿色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也可能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此外,维稳基建重大项目资金投放、拉动地产领域边际增量。”李超表示。
按照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将提升至3%左右,比今年2.8%的目标提高0.2个百分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或由今年的3.65万亿元上调至3.8万亿—4.2万亿元。
此外,当前,为促进经济快速复苏,专项债额度已经部分提前下达,预计发行节奏可能继续超前。
着重激发经济内在活力
一个亮点是,在激发全社会各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力方面,本次会议传递出了更多积极信号。
疫情以来,我国出口整体增长较快,承担了“稳增长”的重任,但在外需疲弱以及高基数的双重压力下,2023年出口增长的空间会明显收窄,内需将起到更大作用,比如明年的投资将延续今年的增长趋势,消费将逐步恢复,这或将成为明年增长亮点。
“为了促进消费增长,今年已经推出了促进汽车、家电消费等政策,明年可以继续出台一些直达消费者的减税或补贴政策。”明明表示。
产业方面,除了给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众直接补贴之外,加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此次会议要求,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李超看来,疫情新规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为产业基础再造、强链补链、科技自立、自主可控等重大战略保驾护航。
不过,本次政治局会议并未直接提及地产相关内容,但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22年3月,国务院金融委会议中,针对地产领域的表述即为,“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当前,房地产政策导向是“保项目+阶段性保主体”。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聚焦当下重点任务,尤其是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从供需两端优化改善房地产支持政策,保障合理的融资需求,化解房企风险,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而金融防风险方面,曾刚表示,通过过去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整,金融风险整体已经有所收敛,风险化解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不过,目前仍有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待暴露和进一步处置。
他建议,应夯实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建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金融稳定保障制度,例如推进金融稳定法出台、设立金融稳定基金等;同时,要加强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压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三方主体责任,结合金融机构区域特征、风险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案,更好防范未来的风险形成,从而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