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空白如何填补?专家建议:投入GDP的0.1%,可惠及1900万人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0-12 16:48:34

摘要:“挪威每年将GDP的1.4%投入在儿童早期发展,巴西、阿根廷则GDP的0.5%。如果我们国家每年花费GDP的0.1%投资在0-3岁乡村儿童早期发展上,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岳爱说道。

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空白如何填补?专家建议:投入GDP的0.1%,可惠及1900万人

独自吃腌菜的孩子(图由受访者提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文梅 北京报道

上午十点多,湖南湘西村子里,一个三岁的孩子正端着碗,独自坐在桌边吃饭,他时不时“抓”两口腌菜——也是唯一的一道菜——往嘴里塞。分不清这孩子是在吃早饭还是午饭,“吃的没有营养,和人也没有任何互动”。亲眼见过这场景后,周念丽一个星期不能上桌吃饭,有负罪感。

周念丽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乡村儿童早期发展多年,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调研过程中,此类场景并不鲜有,“有个一岁宝宝的玩伴竟然只有小猪,这样的现实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0-3岁,生命早期的一千天,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城市里,中度以上收入家庭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儿童的早期投资,但是在乡村地区,还有很多儿童面临着早期发展不良的风险。

重视儿童早期发展是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起点公平、弥合城乡差距、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如何填补0-3岁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空白?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层次、接地气、留得住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

日前,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下称“陈江和基金会”)主办的“2022年乡村儿童发展论坛”举行,论坛围绕乡村儿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等议题给出了公益解答。

2.jpg

0-3岁的“空白”

0-3岁阶段是人的全部潜能发展的最有效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早期学习能力、看护人和儿童之间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时期。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在生命最初的几年,儿童的大脑以惊人的速度发育,每秒能够建立超过100万个神经元连接,是此后任一阶段都无法再现的速度。

而在生理之外,投资儿童早期发展也是投入产出比最高,有丰厚经济回报的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曾指出,对0-3的幼儿进行投资,回报率可达16%左右,而3-4岁时投资的回报率就下降到7%-10%,升入小学阶段再投资,回报率则更低。

越早关注和投资儿童教育,效果会更好。

近年来,国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统筹促进农村儿童发展。为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2019年,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儿童早期发展作为推进妇幼健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式纳入,并发布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教授岳爱称这一年为“0-3岁儿童早期发展的元年”,她告诉记者,在此之前,该领域的投入和关注堪为“空白”。饶是如此,在乡村儿童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的同时,目前,0-3岁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投入不足依然亟需正视。

从2012年开始关注0-3岁儿童起,岳爱及其团队发现该领域存在几大缺口。其一是缺认识,缺少儿童早期发展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作用的长期认识。第二是缺证据,据岳爱了解,在儿童早期发展的现状或者目前生育率降低等背景下,没有一套已经验证的证据来证明,如何做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第三是这些证据没有被总结或者没有被验证的、宜推广的步骤。第四是缺人才,缺少从业标准,没有相应的培养体系和认证体系。

周念丽介绍称,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托幼机构师资力量薄弱,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托幼机构里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17:1,城市地区为9.5:1,县城为19:1,而农村地区则高达34:1。

她告诉记者,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师生比,在调研时,自己经常看到2-5岁的孩子全部混在一个班,最让她感到震撼的是,70多人围坐在一个教室,这些孩子的脸上没有笑容,即便是两岁的孩子也表现出远超出他们年龄的凝重。

如此,填补0-3岁乡村儿童早期发展的空白成为焦点之一。

加大投入:GDP的0.1%

北京陈江和公益基金会正是在这一“空白”之下进入的。

2019年陈江和基金会率先发起“慧育希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为0-3岁婴幼儿提供免费活动场地;同时,培养本土年轻女性养育师,为婴幼儿提供按照月龄定制的“一对一”和集体活动课程服务;为其家长提供早期发展方面的专业指导。

2022年4月,陈江和基金会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共同开展该项目。其中,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领域的自身优势和项目执行经验,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帮扶县,建设85个早期儿童发展中心,重点培训本土养育师队伍,面向婴幼儿及家长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项目模式,总结经验,打造成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的特色品牌,为政府相关政策出台落地提供实践参考。

截至目前,“慧育希望”项目在山东、江西和北京的农村地区资助建立了39个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累计培养85位专业养育师,近3000个婴幼儿及家庭受益。

要想填补空白,促进儿童早期发展,面对1900多万0-3岁乡村儿童,增加投入亦必不可少。

记者了解到,此前,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教授罗仁福,根据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算过一笔账,2016年国家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占中国当年GDP的4.2%。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45.3%、15.8%、26.0%和5.7%。但是在婴幼儿营养和科学养育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岳爱也算了一笔账。她指出,不同模式花费不同,以早年间其所在团队做养育师入户模式为例,覆盖的孩子少,成本相对较低,若想让一个孩子一周接受一次一对一亲子游戏活动,一年约花费2500元。养育中心模式的成本则稍高,首先硬装成本按照5年折旧来算,其次,根据不同规模的养育中心覆盖的孩子数量,小型中心覆盖20-40个孩子,一个孩子年均费用约4000元;中型养育中心可覆盖40-80个孩子,费用可再降;覆盖80个以上孩子的大型养育中心,费用更低,一个孩子年均约2700元。

按此测算,如果在11省区的494个片区县、重点县,按照每个乡镇建设4个养育中心推广养育中心项目,一次性的建设成本在50亿(不包括更新费用),每年需要的运营费用在40亿左右。国家每年将GDP的4%投在教育上,儿童早期发展的年均投入费用占GDP的0.005%,若国家要覆盖所有的乡村人,按6亿人算,则不到GDP的0.1%。

“挪威每年将GDP的1.4%投入在儿童早期发展,巴西、阿根廷则GDP的0.5%。如果我们国家每年花费GDP的0.1%投资在0-3岁乡村儿童早期发展上,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岳爱说道。

3.jpg

建设乡村儿童人才队伍

资金投入之外,乡村儿童人才正是最大的缺口之一。

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儿童服务队伍体系。从“慧育希望”项目中,可以窥得公益领域的成功案例。但乡村儿童人才队伍建设依然面临多重挑战,人才队伍总量供给不足,局部结构失衡,职业培养体系薄弱与培训效果不足,职业认证体系不够完善。

此外,乡村儿童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严重匮乏,即便城市人才进入乡村,也存在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对记者举例说:“比如,有的城市人才进入农村后带有‘救世主’情结,一副‘我来救你们了’的样子,这种幼稚的态度实际上忽略了农村很多值得尊重的自身特点。”又如,城市人才不了解农村的现象,以养老为例,城乡的“养老”不同,常说的2.6亿老人这一数据忽视了农村老年人的特点,有相当的农村老年人并未办理所谓“退休”,依然在辛勤劳作;另外,在工作中,很多城市化、西方化的“进口词汇”农民听不懂,因此乡村儿童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语言体系的构建需要重视,社会评价体系亟需优化。

但是,1900多万孩子,仅靠单一的公益机构人员亲力亲为难以覆盖,为当地的乡村人在地赋能势在必行,如何把一位普通的农村青年培养成具备专业素养的专业人员成为公益机构急待破题的关键问题。

对此,落实到培养农村地区人才的实操环节,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卢苇指出,农村地区人才培养有四个要点:浅、渐、实、实。

记者了解到,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五年以来只专注做一个项目——“养育未来”,即促进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项目,因此有着丰富的经验。

卢苇称,具体而言,“浅”即深入浅出,在给养育师讲解理论时一定要结合日常的生活实际场景;“渐”即循序渐进,对养育师培训的内容要视其工作需求而定;“实”即实操性要强,要把理论性的东西也变得可实操,“比如陪伴宝宝时如何践行‘回应性’,当宝宝发出声响时,妈妈要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这个就是及时回应性。”第二个“实”是眼见为实,在培训养育师时,边听边讲还不够,培训之后的观摩、演练、实习也非常重要。

此外,根据《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2》,王振耀总结道,应该紧抓儿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新机遇,围绕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儿童服务人才队伍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具体为,立足乡村人才振兴框架,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开发机制;围绕多种类人才,完善专业化培训平台合作机制;打造样板项目,落实重点人才工程创建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深层次推进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