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期!让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这家幼儿园这样做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9-30 15:24:19

摘要:在福建,有一家名为“福乐”的幼儿园,以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为试点,着眼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在“康复教育”上做文章、在“融”上下功夫、在“合”上使劲,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新模式,助力听障儿童回归社会。

花开有期!让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这家幼儿园这样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花开有期,听障儿童亦然。他们的“花期”也许晚些,但终究会有绽放的时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政策法规、保障制度日臻健全和完善,保障力度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具备了与健听儿童一同参与社会生活、学习、交流的条件。

但由于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起步较晚,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迫切需要更为广泛的实践探索。

在福建,有一家名为“福乐”的幼儿园,以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为试点,着眼听障儿童全面康复,在“康复教育”上做文章、在“融”上下功夫、在“合”上使劲,积极探索融合教育新模式,助力听障儿童回归社会。

探索融合教育新路径

为了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探索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新模式,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附属福乐幼儿园从2015年起,开办融合实验班——普特班。每年招收适量适龄(3——6周岁)健听儿童,将康复训练效果适宜的听障儿童安置到普特班进行全日制融合教育。

据记者了解,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通过将残障学生融入健全学生班级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使残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共同完成教育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残障学生的潜能。

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即0——6岁学龄前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和其他同龄健听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一起接受保教服务。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学龄前听障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让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一起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幼儿园班级中一起学习和生活,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听障儿童群体的特点及个体需求,在保障听障儿童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基础上,提供适宜的专业康复支持对于听障儿童的全面康复尤为重要。

按照全面康复模式,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康复技术为支撑,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教育课程设置了学前教育、个别化训练两部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他们探索出了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内容。

所有对象的学前融合教育均由学前教育教师和听力康复老师共同提供服务,其中普特班的学前老师提供学前教育及部分康复支持,包括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个别化听力康复老师提供每日30分钟,每周5次的一对一专业康复服务,包括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听能管理及家庭康复指导,主要内容包括听能、言语、语言、认知、沟通及养育等。此外,安排听力师定期进入普特班观察听障儿童学习情况,并将观察现象、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与普特班相关教师进行研讨,为普特班级听能管理提供指导。团队协作融合教育中的康复支持通过由学前教育教师、个别化康复教师、听力师、家长,团队密切合作实施。

微信图片_20220930102616.jpg

除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方面认真探索以外,这些老师还对教学环境进行了精心设置。

在心理环境设置方面,要求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首先要有强烈的归属感, 在环境中要感到轻松、舒服。为了创设包容、互助的氛围就要求学前教师从心理上和行为上真正接纳、认可听障儿童。学前教师对听障儿童的态度影响着其他同伴对听障儿童的接纳程度。教师需要尊重听障儿童的听力现状, 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在课堂上多给听障儿童表现的机会,并给予鼓励,让健听儿童看到听障儿童的优势。

若背景环境较为嘈杂, 不利于听障儿童对声音的听取,幼儿园对教室的声学环境做了重新布置,具体包括:更换绒质窗帘、在屋顶和墙壁上布置软装饰等吸音降噪处理,在区域活动区铺上地垫等。同时,建立区域常规以减少无意义走动和大声喧哗的次数,合理安排学前听障儿童在班级的座位,使其尽量远离窗户、走廊、空调或电风扇, 以减小噪声干扰。

独有的教学经验和体系

据记者了解,为了科学客观的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团队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诺丁汉大学Nikolopoul教授提出的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经过融合教育的实施,听障儿童的CAP 有着显著的提升,由融合前的“不借助唇读,能够辨别一些言语声”,提升为“不借助唇读,即可与人沟通”,甚至“能够使用电话与熟悉的人进行沟通”。听障儿童的SIR也有显著的提升,由融合前的“连贯言语不易懂,听者主要是通过个别词语并借助语境和唇读提示来理解其言语”,提升为“连贯言语可以被所有人听懂,在日常语境下儿童可以轻易听懂”,甚至达到“连贯言语可以被不具备聆听聋人言语经验的人听懂”。

经过5年多的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与本教学项目的几位老师赖淑芳、吴承耀、郭宸宇、陈敏,都是康复教学中心的业务骨干,常年默默耕耘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一线。在全面康复、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他们大胆进行康复教学改革,围绕着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目标,核定普特儿童班级学位构成比,调整融合课程结构,建构融合教学环境,完善教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与特需技术服务支持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流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系。

多年来,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预设、实践、调整”周而复始的探索,逐渐归纳、总结出一套具有专业性、可行性、实效性的融合教育教学标准和经验。接受融合教育的听障儿童在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方面得到了更有效的提升,为其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批批融合教育的听障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共享与健全儿童一样的美好生活,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实现新发展。

记者了解获悉,福建省福乐幼儿园申报的“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成效”,荣获2020年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福建省残联系统所属教育单位近年获得的最高教学成果奖。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