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宁夏闽宁戈壁荒滩的蝶变:昔日“干沙滩”变成“金沙滩”|走基层

作者:王悦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9-14 16:08:35

摘要:据了解,闽宁镇已经形成了特色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5年前移民开发时的每年500元左右,在2021年增长到1.6万元左右。

宁夏闽宁戈壁荒滩的蝶变:昔日“干沙滩”变成“金沙滩”|走基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银川摄影报道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这曾经是用来形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所在荒滩的一句唱词。

直到1996年,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决定全面开展闽宁镇对口扶贫协作。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

如今,闽宁村已经变成了闽宁镇,人均年收入也由500元增至1.6万元。

《华夏时报》记者来到现在的闽宁镇,一眼望去是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和星罗棋布的砖瓦楼房;这里有人来人往的企业园区,也有现代化建设的医院和学校,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跑跳玩闹的孩子……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满天都是黄沙。我们房子也没有,就在帐篷里住了一年,每天在怀里揣上两个馍馍和水,骑自行车去周边打工。有时候是去田里捡石头,一天能挣八块钱。”1998年就“移民”到闵宁镇的罗海英和丈夫张新华回忆起二十年前的场景时这样说道。

WechatIMG2317.jpeg

24年来,罗海英参与和见证了闽宁镇如何一步步由“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而在被问及是如何坚持在闵宁镇扎根时,罗海英告诉记者说:“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现在的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此时,对如今生活的满意不仅流露在罗海英的笑容中,更是闪烁在眼睛中熠熠生辉的光芒里。

初来闵宁

罗海英和张新华的老家西吉县和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等六县并称“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1972年,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当初好多人都从山区跑出来了,我们也有十几年没有回过固原那边了。”张新华说。

“你看过《山海情》吧,就是讲的我们这里的事情。每次有人问我们,这里是不是和电视剧里一样,我都和他们说,跟电视剧演的一模一样。”罗海英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老家的山区缺水得很,生存条件很艰难。我们两口子就想从山里走出来,找条出路。结了婚后,我们先到了银川打工,再后来有了孩子,又听说了闵宁镇‘移民’的消息,便决定来到这边安家。”

从张新华口中,记者了解到,因为他们家并不属于移民搬迁的政策范围,所以是通过和政府购买田地定居的。“我们一共买了八亩地,但是房子要自己盖。盖房子的第一年,我们就住在一个搭的帐篷里,晚上就钻进去,早上再钻出来,大概这么住了一年,才开始盖房子。”

“刚搬到这的时候,路都没有,都是戈壁荒滩,就在沙子里走。风沙也大得很,风一吹起来,把人淹了,把东西都吹跑了。”在罗海英和张新华回忆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就是当初每个人的真实写照。

虽然罗海英和张新华拖家带口来到了闵宁镇,但是想要真正留下来,还需要找到安家立命的方法。

“刚来的时候,只能在周边打一些零工。那个时候有一些地方需要开荒,像是农场、果园都需要一些捡石头的人,我们就过去干活,差不多一天能挣八块钱,而且路程比较远,又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我们都是要骑好久的自行车到那边。每天在怀里揣着馍馍和烧好的水,这就是一天的口粮了。走之前放个土豆在土炉子上,等着回来就烤好了。”

日子越来越好

但是这样的务工收入并不稳定,罗海英他们仍需要增加收入的方法。因此,他们除了在自己家的地里种一些日常性的农作物外,又开始种起了蘑菇。

“我们一直是在地里种玉米、小麦,以前也没想过我们这里能种蘑菇。只能从头学起,要学搭大棚,学怎么种植蘑菇。”在罗海英回忆里,她们种植蘑菇的经历和《山海情》里演的一模一样,一时间,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蘑菇。

“我们家种了三年多的蘑菇,直到后来蘑菇卖不上价了,我们才没有再种了。”罗海英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的罗海英和张新华已经不种蘑菇了,但他们的土地上已经长出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葡萄藤。

“地里的葡萄已经种了七年,那个葡萄藤都已经那么粗了。”张新华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出了两拳粗的样子。

“但是地里的葡萄不是我们自己种的,而是承包给别人。目前是和政府签了十五年的合同,一亩地能补贴630元,这样一年也有五千多的收入,又不用自己干活了。”张新华对这样的承包表示十分满意。

“很多人来了闵宁镇后,又陆陆续续离开了,但是我们总想着再坚持坚持,一下子就到了现在。真的是坚持就是胜利,现在这日子越来越好了。”罗海英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事实上,如今的闽宁镇早已不见他们初来时的泥泞土路,而是一条条柏油马路纵横交错,一排排红墙青瓦的砖瓦楼房星罗棋盘;周围既有种植了红花绿叶的休闲广场,也有现代化的医院、学校。

“我一天学校都没进去过,字都不识得几个,但是家里的小孩都念了书。”罗海英说起自家儿子在中专毕业后,便做起了汽车修理的工作,如今也开了一家汽修店。

事实上,罗海英一家24年的变化并非特例,而是闵宁镇千千万万户移民人家的缩影。二十余年间,这里的戈壁荒滩已经改天换地,昔日“干沙滩”已经变成了“金沙滩”。

据了解,闽宁镇已经形成了特色种植养殖、文化旅游、光伏发电、商贸物流、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5年前移民开发时的每年500元左右,在2021年增长到1.6万元左右。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