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民生兜底保障

作者:刘振杰、刘姜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9-01 17:32:12

摘要:即使是新冠疫情态势缓和了,但诸如猴痘等新的公共卫生事件仍可能会不期而至。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如何在稳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确保基本民生顺遂无忧,乃考验各级党和政府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议题。

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民生兜底保障

刘振杰、刘姜涛

加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众是全体人民中最困难、最需要政府和社会关心帮助的群体。兜住兜牢各类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议程中应予优先解决的事务。

特别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当前的脱贫人口中还蕴藏着较大的返贫风险,在边缘人口中存在致贫风险。当前我们解决了生存型贫困以后,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比如,城乡失能失智困难老年人需要照护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陪伴缺失而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面临心理健康、交往障碍、学业困难、外来伤害等多方面的问题;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水平还较为滞后,残健融合还存在不少障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这些困难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与现实生计及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交流、融合等问题,都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肆虐使得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未来一个时期内仍有反复暴发的可能。即使是新冠疫情态势缓和了,但诸如猴痘等新的公共卫生事件仍可能会不期而至。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如何在稳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确保基本民生顺遂无忧,乃考验各级党和政府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议题。

新冠疫情以来,各级主管部门应急出台了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文件,有效弥补了现行制度的不足,化解了很多由于疫情导致的民生难题,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创新成效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但是,面对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的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和行动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为困难群众筑起最后一道“安全网”,防止受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陷入困境。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要加强摸底排查、主动发现,及时发现救助需求,主动跟进,实施救助帮扶。对此工作,应坚持分层分类分区域原则,进一步聚焦城乡贫困家庭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分门别类地调整救助方式、救助标准、工作机制等,精准施救施助,最大限度提升救助成效。

以切实管用的措施解决民生难题。充分利用国家稳经济、促增长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杠杆,强化政策配套。千方百计支持复工复产,纾解企业困难,刺激经济回归常态化发展。落实落细困难人群主动筛查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严防因疫致贫返贫情况的发生。

以科技手段优化基层救助治理体系。疫情的出现倒逼我们加快基层治理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人文化发展,并使之延伸运用到具体服务之中。充分利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对低收入人口的监测预警,对发现的困难群众及时干预、精准救助、综合帮扶。优化完善救助服务方式,统筹运用发放实物、现金和提供服务等方式,提供精准而又个性化的救助帮扶。

以民生领域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内外复杂局势的影响,在出口明显受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投资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投资,才能有效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身体素质和人文气质。完善和落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缓解社会焦虑。大疫之年,社会失序,难免矛盾丛生。基层群众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关心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民密切关联的各项制度安排都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大众,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设立畅通无阻的沟通热线,满足群众合理诉求。重视社会面多元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有温度、有力度的解决措施,切实避免触及社会道德底线事件的发生,进而严查因负面舆情热点的无端炒作妄图故意抹黑政府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的不法之徒,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作者刘振杰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姜涛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