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正文

电力板块周内下跌3.72%,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电力周评榜

作者:邢祺欣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07 12:25:58

摘要:本周(8月1日-8月5日),东方财富电力行业板块下行压力巨大,虽在后两个交易日有所回暖,但板块整体仍有一半以上的个股在周内持续下跌。

电力板块周内下跌3.72%,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电力周评榜

数据梳理并制表:邢祺欣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邢祺欣 陆肖肖 北京报道

本周(8月1日-8月5日),东方财富电力行业板块下行压力巨大,虽在后两个交易日有所回暖,但板块整体仍有一半以上的个股在周内持续下跌。在《华夏时报》记者重点监测的10家电力企业中,本周3家上涨,7家下跌。川投能源周内涨幅为1.92%,为TOP10中涨幅最高的个股。

本周东方财富电力行业板块周内成交总额为970亿元,板块活力再度下降,板块总体周内下跌3.72%。

中国核电目标涨幅达47.68%

公司面上,中国核电被国金证券给予8.61元的目标股价,较研报发布日股价5.83元/股的价格比较,其涨幅高达47.68%。

8月3日,国金证券发布名为《核电发展新跨越,新能源贡献新增量》的研报,国金证券分析师许隽逸认为今年核电有望量价齐升,新增的新能源装机也将带来业绩的增量。预计22——24年营收分别为721.7/764.3/811.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7/118.2/128.9亿元,对应EPS为0.55/0.63/0.68元。分部估值后给予公司22年综合PE16倍,目标价8.61元,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此外,中国广核在本周一收到副总裁陈映坚的书面辞职报告,表示其因到龄退休,向董事会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

同样收到高管辞职信的还有三峡能源。三峡能源在周二发布公告称在本周一收到公司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卢海林的书面辞职报告,称其由于工作变动,卢海林将辞去公司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职务。辞职后,卢海林将继续担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职务。

板块个股走势上,三峡能源、龙源电力与华能国际在周内遭遇大幅下行后走势平稳,没有出现明显反弹,下周值得观察。其余TOP10个股走势几乎整体相近,周内大幅下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

据东方财富网电力板块一周(5日)盘后资金流向显示,电力行业板块5日内小单净流入为60.19亿元。中单、大单、超大单与主力净流入为负数,分别为-4.69亿元、-33.98亿元、-21.51亿元与-55.49亿元。

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

行业面上,8月2日上午,国家能源局召开三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能源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在介绍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情况时指出:“2022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5475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其中,水电新增941万千瓦、风电新增1294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308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5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3.6%、18.7%、44.7%和2.2%。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18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4.0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0.42亿千瓦)、风电装机3.42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3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950万千瓦。”

王大鹏指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得到稳步增长,2022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25万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持续保持高利用率水平。2022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约98.6%,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5.8%,较上年同期降低0.6个百分点;全国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7.7%,较上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

研报方面,8月5日,西南证券分析师王颖婷在对华电国际发布的研报《火电修复弹性强,绿电持股收益高》中指出:“华电集团旗下常规能源发电平台,22Q1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0亿元,领先于行业实现扭亏,业绩改善弹性大;22H1公司综合上网电价同比增长23.1%,煤价回落叠加电价提升,推动公司盈利能力不断修复;华电新能筹划上市,公司所持31%股权测算价值有望超400亿,投资收益丰厚稳定。”

王颖婷认为,21年公司股权投资收益为24.7亿元,主要系持股的31.0%华电新能贡献的分红收益。此外华电新能即将上市,21年底其装机规模达27.2GW,十四五规划目标100GW,均位列行业首位。华电新能21年营收216亿元,同比增长31.4%;净利76.4亿元,同比大增77.5%,行业领先。经测算,公司持有股权价值有望超400亿元,同时华电新能业绩高速增长有望为公司持续贡献高额投资收益。

可再生装机量持续上升,是否意味着如光热储能项目也即将开始自我盈利?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光热储能项目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是很难独立运营产生盈利的,毕竟热能的存储效率提高是很难的,运营的经济性也偏差些,做热电联产或者复合项目也许是一条出路。光热发电项目的单体投资金额一般都比较大,受天气的影响也比较大,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和技术优势,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责任编辑:陆肖肖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