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就业率超90%!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获政策支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7-22 21:51:4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今年情况有所变化。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便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情况。
7月20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又一个重点任务。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农业农村部将促进农业就业增收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之一,也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返贫底线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于今年稳增长、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要求。”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目前,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仍有差距大,而促进农业就业增收对于推动新农村全面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着非常大的意义,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举措。
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
对于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曾衍德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从重点发展富民产业稳岗、支持农村创业增岗、加快项目建设拓岗和壮大县域经济扩岗四个方面发力。
“我们的工作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提档升级。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把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另一个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曾衍德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和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已有长足的发展。今年上半年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已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2.4%;乡村休闲旅游业逐步恢复;已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袁帅指出,农村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品牌强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振品牌效能,借力电子商务、直播电商等互联网营销手段,实现“有质电商、价值直播”,将破冰三农产品“低价营销”怪圈。
另一方面,袁帅对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寄予厚望。在他看来,发展乡村旅游前景潜力巨大。此举既可以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在乡村的有机结合,还可以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并促进城乡融合,增强城乡互动。
“乡村领域的吃、住、游、购、娱环节供给创新与需求拉动共同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民增收方式和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实现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将解决土地荒芜、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袁帅表示。
“就业增收要靠产业,但乡村产业的发展是不能仅仅依靠乡村旅游。乡村和城市一样是一个大容器,是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业空间载体。”中国农学会园区分会常委、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孙文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产业振兴是关键
据了解,截至6月末,返乡农民工就业率达到了90.7%。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发展产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关键。”曾衍德指出,重点是要引导各地立足县域和特色优势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抓手,包括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业一群、一县一园、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确保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致富上来。
对此,袁帅同样表示,产业的振兴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还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渠道。
但袁帅也指出,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源于产业结构性差距,受到技术含量、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的综合比较优势较弱。为此,想要发展产业需要促进两个融合,一个是乡村本身的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建设,另外一个就是要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也就是县域、城镇与乡域的融合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杨海平认为,想要实现产业发展应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要围绕地区的优势和资源禀赋,支持创业、培养产业;二是继续有重点地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产业基础设施;三是围绕创业人才和农村的能人,整合帮扶政策。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