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异毒株来袭,二代新冠疫苗研发提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7-08 17:06:4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新冠病毒新变异株再次来袭。
6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称,在第24个流行病学周内(6月13日至19日),奥密克戎BA.5在新冠新增病例中占比为43%,超过了BA.2(25%),成为全球新一轮疫情的主流毒株。
很快,肆虐欧美的BA.5变异毒株,就悄悄入侵了西安和北京。7月5日、6日,西安、北京相继报告奥密克戎BA.5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变异病毒深入到中国来,并不能说是再次流行,只能说是一个开始。从新加坡自5月中旬BA.4/5毒株流行趋势来看,迄今为止超过99%的感染者均为无症状或轻症,并未发现毒株致病力有显著提升。“总体来讲,这个毒株不足以造成恐慌。”常容山说。
突变
自去年12月以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流行毒株。
3月15日,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数据库(GISAID)首次收集到BA.5的基因序列,由南非率先报告。很快,这一变异病毒就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在3个月内传播至其他19个国家。
5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英文周报披露,中国已于4月25日发现首例由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感染者。
7月2日,西安在重点人群核酸筛查中发现1名核酸阳性人员,这也是大陆地区首个报告BA.5本土疫情的城市。
7月5日,在西安市召开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西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马超锋通报称,阳性感染者此次感染的毒株均为BA.5.2分支,绝大多数与废品回收人员或其相关人员有关,病毒来自境外,但源头尚不明确。
无独有偶,7月6日,北京同样报告了BA.5本土疫情。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分支。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疫情大流行的背后,BA.5显然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株。6月30日印度首次发现的BA.2.75新变异株已经在全球多国出现病例,其传播速度远超当前的主流毒株BA.4/5。
截至7月2日,各国研究人员共在“GISAID”等国际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85个BA.2.75变种的基因序列。该变种最早出现在6月初来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中,之后迅速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其他7个国家。
常荣山对本报记者表示,除BA.4/5毒株外,应高度关注奥密克戎新亚型BA.2.75的流行状况。BA.2.75由印度率先报告,目前已有至少8个国家报告了病例出现。较其母株BA.2而言,BA.2.75在刺突蛋白上亦产生新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免疫逃逸能力。“判断BA.2.75还是要靠基因测序,确诊之后进行单人隔离,在防治政策上要严防死守,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手段。”常荣山建议。
应对
研究表明,除传播速度更快、病毒载量更高之外,BA.5相较于奥密克戎以往的变异株出现了入侵肺部、具有很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情况,或将提高重症率。而疫苗作为防控疫情最有效的有段,也因为不断变异的毒株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7月1日世卫组织公布的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情况,已在临床开发中的疫苗数量为167个,临床前开发中的疫苗数量为198个。目前上市或在研的疫苗,大多数还只停留在原始毒株BA.1上。这也意味着,研发对抗新毒株的疫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使用奥密克戎毒株替代或补充原始株的二代新冠疫苗研发不断加速,改进后的疫苗或许能更好地应对BA.4/5。
6月25日,辉瑞公司新闻稿显示,在对56岁及以上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的活病毒中和试验中,接种了辉瑞二价新冠疫苗的受试者血清能有效中和BA.4/BA.5,但滴度比BA.1低约3倍。
7月1日,诺瓦瓦克斯公司表示,研究人员正在加速开发锁定这两个变异毒株的疫苗。预计在今年第四季提供为奥密克戎BA.4和BA.5变异毒株量身定制的新冠疫苗。
国内方面,科兴生物、中国生物、神州细胞、丽珠医药等多家药企也在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研发布局。
7月1日,神州细胞在互动平台透露,新冠疫苗产品SCTV01E目前正在阿联酋开展III期临床研究,相关进展请关注后续信息披露。公司已于近期披露二价疫苗SCTV01C的国内I期临床研究期中分析结果,显示SCTV01C在临床安全性、免疫原性、广谱性方面表现优异,有望成为首个接种2针即可产生具有防奥密克戎感染交叉中和抗体滴度的广谱疫苗。
7月4日,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兴)在香港正式启动奥密克戎 (Omicron) 变异株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以评估健康成年人使用该疫苗作为加强免疫接种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制订未来的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更早一些,5月31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和国药集团宣布合作展开第二代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临床试验,研究疫苗作为加强剂在成年人身上的安全性及免疫反应,目标招募1800名已接种两剂或三剂灭活或mRNA新冠疫苗的成年志愿者。
另据中国生物官微4月29日消息,还有两款奥密克戎株新冠疫苗,分别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研发,已经获阿联酋阿布扎比卫生部临床试验批件。
可以肯定的是,研发不断更迭的背后,全球新冠疫苗竞赛正因为变异毒株而不断加高难度。
责任编辑:于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