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多维度发力,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6-17 18:58:0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国各地应声而动。
6月10日,中国残联在京召开残疾人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各地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持续抓紧抓好,精准监测、及时帮扶,进一步用好用足残疾人民生保障各项政策,规范教育就业工作各项业务流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多措并举,高质量完成2022年和“十四五”时期残疾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重点任务。
为做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残疾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发挥地方优势,铆足干劲不松懈。
特色产业助脱贫攻坚成果行稳致远
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在脱贫攻坚期间,全省上下负重前行、顽强拼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历史性地告别困扰甘肃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不过,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甘肃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繁重。
面对这一现状,甘肃通过特色产业“解锁”这一难题。甘肃拥有着独特的地貌,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产地,同时,由于它地域狭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发生少,是水果、高原夏菜、种子等特色农产品生长的“天然温床”。
就此,甘肃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健全全产业链支持政策措施。拉开架势构建县域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通过融合发展和要素流动扩大县域经济规模。把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作为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总抓手,坚持和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按照“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总体要求,坚持“品质至上、节水高效、特色规模、兴业富民、两轮驱动、政策引导、品牌引领”的基本原则,以“牛羊菜果薯药”、现代种业等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攻方向,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扶持重点从生产种养环节逐渐向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转移,扶持方式从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型,加快构建“一乡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其中,大量残疾人受益。据记者了解,下一步,甘肃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创建100个省级以上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同步推进市州、县市区创建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选择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广西同样做的风生水起。
家住横州市校椅镇六味村的残疾人苏桂兰,在阳光助残基地领到了可播种5亩土地的甜玉米种子和肥料等一批物资,她高兴地说:“去年在基地的帮助下,通过种植甜玉米,让我增收了1.1万元。我相信,今年肯定又会是一个丰收年!”
这样的收获场景,也在云南上演。
截至目前,云南省每个脱贫县均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动面广的帮扶主导产业,脱贫地区“县县有产业、村村有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巩固。持续培育提升了26个帮扶主导产业,培育各类帮扶新型经营主体2.95万个,并与164.47万户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产业扶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可以说,发展产业不光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更是致富的根本之策。
常态化监测护航脱贫攻坚成果
对已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域经济来说,不但要保持现有水平,还要做到更高水平发展,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就此,全国各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三类监测对象,实施常态动态监测,及时精准帮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据记者了解,为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江西2021年将全省5801名边缘易致贫残疾人、6875名脱贫不稳定残疾人和2252名突发严重困难户分别纳入监测范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惠及94.9万人;1.28万名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享受照护和托养服务补助政策。
此外,江西今年将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推动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助残基地就业、扶持孵化基地创业等,多渠道、多形式、多业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持续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制度,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传统手工艺、盲人按摩培训等新就业形态项目培训。
宁夏,当年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如今,宁夏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100%、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99.4%、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97%……
为了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宁夏乡村振兴局将继续建立健全监测、帮扶、责任、考核“四项机制”,充分利用防返贫监测信息平台,会同宁夏残联等部门对脱贫易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中的残疾人加强动态监测,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落实“一人一策”帮扶措施,压紧压实责任,促进帮扶取得实效。紧盯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常态化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查找差距不足,补齐短板弱项,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同时,聚焦残疾人特殊需求,强化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好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启动实施7—17岁扩面措施,持续实施好脊髓损伤者能力重建、“重塑未来”等康复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为了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充分发动了残联、妇联、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7个部门的基层力量,通过经常性的入户走访,发现苗头隐患,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同时立足主责主业,切实做好对残疾人、妇幼、退役军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监测帮扶,兜住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农村妇女、轻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自主创业。
显然,全国各地都在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发挥各界优势,加大组织动员力度,充分激发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合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