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推动新阶段残疾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贺州市八步区阳光助残基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进入六月,广西的农作物进入盛产期。
位于柳州市鹿寨镇思洛村外石屯残疾人种植户韦树炎的豆角地里,放眼望去,串串豆角缀满枝丫。
“今年,在县政府、县残联和阳光助残基地的帮扶之下,我们残疾人种豆角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韦树炎手里忙着采收豆角,脸上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据记者了解,从“十四五”开始,广西残联对实施9年的阳光助残扶贫基地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基于此,2021年广西建立“阳光助残基地”147个,精准帮扶1.87万名残疾人实现增收。自治区本级安排的基地项目经费、帮扶人数和人均帮扶标准分别比“十三五”每年平均提升68%、34%、25%,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而这,只是广西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部分。
融大局、凝共识,完善顶层设计护发展
近年来,广西残联积极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大力支持,多方凝聚自治区残工委成员单位合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纳入自治区工作大局,推动出台多项惠残政策,为“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保驾护航。
据记者了解,广西残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充分联动自治区残工委成员单位,不断汇聚各方力量,通过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以制度创新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广西残疾人保障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擘画了“十四五”广西残疾人事业发展蓝图。广西残联联合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等八个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三纳入三帮扶三服务”帮扶机制;联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五个部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扎实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联合自治区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广西“阳光助残基地”项目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十四五”助残项目实施不断优化升级。
2022年,广西残工委持续联合发力,共促事业发展。就在5月11日,广西残工委印发《广西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万众携手向未来”扶残助残行动方案》,组织各级残工委各成员单位,齐力开展以“扶残助残,共促就业,共向未来”为主题的“万众携手向未来”扶残助残行动,凝聚“万人”“万家”“万企”爱心,绘就助残最大同心圆。
残疾人在辅助性就业基地电子产品维修车间工作
为了巩固拓展“万众携手向未来”扶残助残行动效果,广西残联以今年的全国助残日为契机,与自治区司法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助残日普法助残惠残活动的通知》,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与自治区总工会印发《关于开展关心关爱残疾职工活动的通知》,与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在“全国助残日”期间开展为残疾人送温暖活动的通知》,建立残工委成员单位助残长效机制。全区各级残工委成立“八桂助残·邻里守望”志愿者服务队、广西残疾人事业阳光宣讲团、万医进万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队、法律法规宣讲“六进”服务队,并深入基层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助残服务活动。
5月13日,灵山县残联深入帮扶村开展了一次“防返贫 守底线关爱残疾人专项行动”。工作队员上门入户了解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帮助残疾人户梳理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记者了解获悉,灵山县此次专项行动就是落实广西残工委“万众携手向未来”扶残助残行动关于“各帮扶单位和广大帮扶干部在助残日期间,对纳入监测对象的残疾人监测户全面开展一次深入帮扶行动”的部署要求。
谋发展、助振兴,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
德保县都安乡都安村的唐汉飞户是脱贫户,其儿子是一名多重残疾人。2021年1月,唐某飞的母亲突发重病,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该县防止返贫监测大数据中心排查发现后,立即组织人员入户了解情况,并按照程序将其纳入监测户,将其家庭纳入低保救助范围,落实好残疾人相关补贴和雨露计划等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了返贫。
“我们还获得5万元小额信贷,拿来养猪,家里最大的坎儿算是过去了。”唐汉飞高兴地说。
为了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西建立“三纳入三帮扶三服务”机制,全方位构建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体系。“三纳入”即将巩固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统筹安排,将易返贫致贫残疾人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范围和帮扶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将残疾人帮扶纳入粤桂帮扶协作范围加快发展。“三帮扶”即加大残疾人教育帮扶、加大残疾人稳岗就业帮扶、加大残疾人产业帮扶。“三服务”即加强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加强农村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服务、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
在广西残联的持续推动下,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更加稳固。2021年,58.9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救助,110.13万人次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 3.83万名16周岁以上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8693名残疾人在粤桂协作中实现转移就业、获得技能培训等;扎实推进残疾儿童少年控辍保学工作,落实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5.03万人,入学率达99.75%。
提标准、强服务,提升康复服务质与量
2021年9月,广西首家残联开办的融合幼儿园——柳州市康复幼儿园成立。幼儿园一开学,患有孤独症的瑞瑞就前来接受康复教育。现在瑞瑞不仅愿意和别人交流,还能独立完成作业。
康复教师为残疾儿童授课
“来了一个多学期,我发现瑞瑞变化很大,认知、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手工都改变很大。”瑞瑞的爸爸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的瑞瑞不光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还经常把手工课的绘画作品拿回来跟父母分享。
今年5月19日,广西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与柳州市康复幼儿园举行“学前混龄教育结对帮扶园”签约、揭牌仪式,拉开了柳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新模式。
早在2018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明确救助对象年龄范围从国家规定的0-6岁扩大至0-17岁,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不设定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优先救助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标准由人均1.2万元提高到2万元。自2020年起,广西残联推动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纳入全区各级政府绩效考评。2022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被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各级残联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协调财政落实配套,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为残疾人精准适配辅助器具是广西残联党史学习教育“我为残疾人办实事”的重要内容。2021年7月,广西残疾人辅具中心组织技术小分队先后深入桂林市灵川县、兴安县开展“学党史、走基层、办实事”主题活动,为基层残疾人提供辅具适配服务,为7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听力筛查、辅具适配和入户回访服务。
同时,2021年以来,广西实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建立广西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基地,为3.86万名残疾人提供免费辅具适配服务,服务率位居全国前列。全区为14.28万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基本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持续深入,创新开展家长喘息减压工作,2.37万名残疾儿童获得救助,救助率保持全国前列。
此外,广西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保民生、优化公共服务再升级以及夯实基层基础强保障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促进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谱写了壮乡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