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率达25.2%,公益组织如何为童“心”绽放保驾护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6-03 10:17:2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根据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下称“香江基金会”或“香江”)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25.2%,焦虑检出率为25.7%。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风险更大:抑郁检出率为28.5%,过度焦虑检出率为27.7%,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护航儿童成长,培育美好心灵,公益慈善是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中国慈善联合会为代表的一大批公益慈善组织在服务广大少年儿童,特别是在促进各类特殊困难儿童群体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举办的“关爱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暨儿童服务类慈善组织慈善工作交流会”在线召开,十余名儿童服务类慈善组织对参与乡村儿童关爱进行探索和经验分享,讨论助力乡村振兴、护航童“心”绽放的新路径。
围绕该议题,民政部儿童福利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应进一步引导更多慈善力量加大对儿童福利事业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作用,提升专业化水平。通过打造资源对接平台、锁定帮扶对象、对接儿童和家庭等措施和方式,向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倾斜,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护航童“心”绽放
“若一个孩子的生命中有100%的黑暗,我们所做的哪怕只能带给他1%的亮光,也是值得的。”杨锋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像她一样关注“爱暖童心”项目,致力于看见儿童、听见儿童的心理工作者,在香江还有很多。
“爱暖童心”是全国第一个个案服务型乡村儿童心理公益项目,其开展的动因却让人有些揪心。2020年底,香江基金会发起的香江心灵成长计划的合作在地机构发现一名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风险,然而,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察觉,在地机构也缺乏专业力量,更棘手的是,当时香江方面未有可用项目能介入。
“好在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有心理学学科、本科起点的背景,随即进行了紧急介入。”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项目经理周蓝岚对此记忆犹新,幸运的是,针对这个孩子的心理干预及时有效,而这也让项目组感受到针对个案服务的紧迫性,于是联系了该县教育局,在3所学校试点开展 “爱暖童心”项目。
令人诧异的是,在首期6位专业心理咨询师针对21名学生开展服务时就发现,21个孩子中确诊抑郁症的学生有7名。历时数月,心理咨询师为他们提供了138次心理咨询服务,完成率达86.3%。而《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坚毅力、同伴关系质量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乡村儿童亟需关注的心理现状更加坚定了香江的坚守。实际上,乡村儿童心理发展一直是香江的关注重点,2018年启动的“香江心灵成长计划”是全国首个最早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的慈善项目之一。立足乡村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资源实际,项目研发出首套乡村儿童专业心理课程体系,并配套提供解决方案。作为2021年“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共研发114课时乡村小学心理课程,受益儿童超过4万人次。
香江还制定了“同心圆”战略模型,以研发标准化乡村心理课程为核心,致力携手相关公益机构,共同促成乡村儿童心理教育的专业发展与资源整合,推动乡村儿童心理服务地区公益生态建设,同时,打通政府、社会、企业多方资源互助合作的渠道。目前项目已服务乡村学校超过580所,赋能和链接乡土公益机构97家,受益乡村儿童达6万多名。
公益慈善的“大联合”
仅仅是香江还不够。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心理问题更有隐蔽性,有效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护航包括乡村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公益慈善甚至全社会的坚守与联合。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未来。”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福清很明确,慈善行业应面对我国儿童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凝心聚力,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国家大局,聚焦短板弱项,争做拾遗补缺、雪中送炭、促进和谐的善事、实事。
据中国慈善联合会秘书长胡小勇介绍,中慈联会员中有108家涉及了儿童服务业务范围,他们各展所长,多措并举,开展了教育助学、大病救助、心理关爱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也是其中之一。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直言:“乡村儿童缺乏情感陪伴和情感交流,眼界和视野相对狭隘,艺术体验机会稀缺,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为此,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展了儿童美育公益项目,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升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让乡村儿童爱生命、爱家庭、爱他人、爱梦想,对于促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建设,增进家庭成员情感联系,建立自我认同有重要意义。”
另有中国扶贫基金会2015年启动的“童伴妈妈”项目,采取“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模式,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秦伟在对项目效果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提醒,当前新时代环境下,乡村儿童的核心需求已经发生转变,关爱乡村儿童的公益项目也应该转变思路,从“保基础”到“促发展”,让乡村儿童的未来有更多可能。
而作为中国慈善领域联合性、枢纽型社会组织,中慈联本身则始终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不仅下大力气规范行业行为,培养专业人才,搭建儿童大病救助平台,还联合会员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关爱项目,帮扶效果明显。”胡小勇说道。
下一步,中慈联将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加大宣传,号召全社会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开展联合行动,动员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慈善组织共同发起相关主题的筹资活动,拓展、汇聚社会资源;联合主流媒体积极传播优秀儿童慈善项目,讲好慈善故事;进一步做好行业支持,为会员及行业提供资源对接、数据研究、标准化建设、项目评估等服务。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