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今天是全国助残日 全国上下掀起助残新高潮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5-15 10:48:49

摘要:5月15日,又是一年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全国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实践活动,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

以爱之名!今天是全国助残日 全国上下掀起助残新高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5月15日,又是一年助残日,今年的主题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全国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实践活动,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

助残日的前两天,5月13日,中国残联召开全国助残日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期间,中国残联联合人社部、教育部、国资委、工信部、全国总工会等多个部门,征集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开展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国有企业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残疾大学生就业帮扶、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的助残就业行动。

其中,开展的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更是首次将残疾人作为重点群体纳入其中。

多政策政策助力拓宽残疾人就业路

据记者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

“国务院会议多次研究残疾人就业问题,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残疾人就业提出要求,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依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强化残疾人优先政策,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3月13日,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一级巡视员解宏德在全国助残日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残疾人就业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其中,一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专项招录残疾人公务员实现突破;阿里巴巴、京东、圆通快递等一些互联网企业推出面向残疾人的云客服、电子商务、居家就业等专属岗位,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残疾人就业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体现在未就业的残疾人残疾程度较重、文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不足,以及仍然面临着一些社会偏见和歧视等方面。以视力障碍者为例,一直以来,他们的就业途径十分狭窄,按摩推拿基本上是第一选择,甚至是这个群体大部分成员唯一的选择。

为了解决这部分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视力残疾人新的康复途径,在中国残联的支持下,中国盲协于2020年至2021年开展了“光明之家”中途失明康复试点项目。聘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组对项目工作进行了设计和指导,在北京、山东、四川、宁夏、甘肃5个省市分别开展了两期试点培训班,针对中途失明者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开展了心理疏导,进行了视觉康复、生活自理技巧、定向行走、智能手机和电脑基础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掌握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回归主流社会,为我国中途失明康复工作积累了第一批系统的经验。

此外,中国智协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实施“支持性就业”项目,积极培训就业辅导员,提高智力残疾人职业能力和就业比率。着力打造北京“烘焙坊”、长春“阿甘餐厅”、湖南“憨儿乐•茶物语”、杭州“智慧树咖啡”、深圳“喜憨儿洗车行”、成都“善工家园职业重建”等典型项目,带动各地支持性就业深入开展,有力推动了智力残疾人就业。

除了各大协会的积极探索外,“十四五”以来,我国更是出台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6个重要文件,对残疾人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残疾人虽有身体障碍,但如果能发挥其自身‘代偿功能’,从事一些特定的行业反而较健全人更具优势。”解宏德举例道,如聋人的形象思维特别发达,且不易受环境噪音影响,非常适合从事产品加工、工艺美术、设计类工作;盲人的触觉和听觉极其灵敏,适合从事中医推拿、音乐类、语言类工作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辅助性就业机构达2000余家,已安置10万余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全国各类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2700余家,就业服务工作延伸至县级。“残疾人就业与职业培训实名制系统”已实时准确掌握1800余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和培训数据,为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奠定基础。

下一步,中国残联将进一步依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在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方面,确保“十四五”期间编制50人(含)以上的省级、地市级机关和编制67人(含)以上的事业单位(中小学、幼儿园除外),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就业,确保三年内完成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的任务目标。

多地残疾人拓展新业态就业渠道

上有政策,下有落实。为了激发全社会扶残助残热情,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和良好风尚,全国各地纷纷借助“助残日”这一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残实践活动。

5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残联和内蒙古圆通速递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助残就业战略合作”协议,就圆梦家园驿站项目、云客服就业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争取到2024年,全区设置103个圆梦家园驿站,帮助百余名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

据记者了解,“圆梦家园”是由中国残联与圆通速递共同开展,努力实现3年安置2万-3万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创业。该项目成立了1亿元“圆梦基金”,设立了5亿元的助残富残资金池,着力打造“圆梦家园”和“云客服”两大就业创业平台,旨为探索“助残共富”新模式。

圆梦家园驿站项目,依托“温馨家园”“辅助性就业机构”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场所,发挥其场地资源、服务团队、管理机制的基础优势,以及内蒙古圆通的资源优势,通过植入圆通终端“快递+商贸”业态,并由内蒙古圆通帮助解决必要的装修并提供货架、电脑、办公桌椅等设备,助力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云客服助残就业项目,针对残疾人身体残疾、依赖家庭照顾的特点,由内蒙古圆通提供居家客服等互联网新业态就业岗位,同时通过线上线下业务培训,帮助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或异地就业。

内蒙古残联理事长佟国清表示,目前全区有38.4万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此次就业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让更多残疾人能够实现平等就业。下一步,内蒙古残联将立足全区实际,通过开展残疾人业务技能、创业指导、企业文化、心理健康等培训,提升残疾人的适岗和就业能力。

而这样的助残场景,同样出现在浙江,广大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为残疾人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为他们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而除了客服人员的岗位外,快递小哥、流水线技术能手、网点创业带头人……在圆通速递的各类岗位上,都能看到残疾人的身影。圆通速递通过“圆梦家园”和“云客服”等平台,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创业,目前仅在浙江就已建成超过100家“圆梦家园”。

2019年9月,国内第一批视障云客服正式上岗。目前,“圆梦家园”已覆盖全国30个省、铺设超1600个驿站,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近7000人。

同样,为解决新就业形态下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福建省也通过加强就业创业电商孵化基地、抖音短视频直播带货基地建设等,为残疾人提供数字技能、媒体运营、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见习、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促进短视频制作、抖音直播带货、菜鸟云客服、网约配送等新就业形态就业创业。目前,福建全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达263家,从事电商就业创业的残疾人达1.2万人。

残疾人就业,重数量更重质量。据记者了解,在新业态不断涌现的今天,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下,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勇敢涉足新领域。手语主播、盲人调律师、有声书演播者、算法工程师等,成为择业新选项。

以技能培训为依托,以基地就业为突破,以项目实施带动,全国各地发挥各自优势推进残疾人就业专项行动,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促进保护机制,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就业岗位供给,进而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下一步,全国各级人社、教育、文化和旅游、财政、残联将共同实施“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继续大规模开展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