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开场白”是一场闪崩?钉钉在线办公市场淘金不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疫情下,越来越多的用户涌入在线办公平台开会、学习、办公。在线办公平台“崩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最新因为这个原因登上社交平台热搜的是钉钉。
3月24日,钉钉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受疫情形势变化影响,居家办公和在线课堂需求猛增。3月23日早晨的确出现钉钉在线课堂和视频会议系统压力过大,部分用户遇到无法新入会、在线课堂离会后无法再进入等情况。经过紧急处理,上午10点05分已经修好。
在线办公平台“崩了”并不可怕。但就在钉钉崩了的前一天,成立七年的它首次提及了商业化。这意味着在这片它和企业微信、飞书等对手共同占据的市场中,钉钉正在B端寻找盈利的可能,也意味着在线办公业务的可靠性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不是第一次“崩了”
“直播退不出来”,“在线课堂用不了”,“进入不了会议”……3月23日早晨,多位用户在使用钉钉时发现异常。这不是钉钉第一次出现“崩了”的情况。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在疫情初期,钉钉也曾经在2020年3月出现过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流量太大是钉钉这两次服务器崩溃的共同原因。
“还是流量的问题。现在疫情反复,有上课的需求,有办公的需求,流量瞬间有点高。”在谈及3月23日早晨那场“闪崩”时,钉钉相关人士这样对记者说。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与其它在线办公平台不一样,学生是钉钉的一大用户群体。疫情初期,钉钉曾经因为“被小学生打一星好评”而火了一把。
发生服务器崩溃的在线办公平台的并不只有钉钉。
就在3月23日,腾讯文档官方回应称,当天9点半-10点半期间,部分用户反馈无法使用腾讯文档。目前该问题已经紧急修复。此外,公开资料显示,企业微信、飞书等平台也都因为“崩了”而上过社交平台热搜。
看懂研究院分析师、通信高级工程师袁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钉钉这些在线办公平台都是采用云服务器,而云服务器崩溃的原因多是“业务规模超过了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或者流量太大导致服务器所在的网络产生了阻塞”。他表示,最近很多地区的健康码崩溃,也是因为类似的问题。
钉钉相关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钉钉都是在使用阿里云的服务器。他并未透露钉钉服务器的部署规模,但表示据他了解,“钉钉的服务器一直是持续动态扩容中。”需要提及的是,2020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勇曾在当年的云栖大会上提及,阿里调动了10万台服务器,让100万个班级能同时在钉钉平台上课。
袁博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云服务支持分布式部署、弹性扩容,可以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弹性的增加服务器的资源,所以在线办公平台不存在采购服务器的问题。“钉钉、企业微信、飞书应该都是由自家的阿里云、腾讯云、火山引擎提供云服务,成本上不是问题,还是要做好可靠性保护,并对业务突发及时预警。”
商业化前路
在众多在线办公平台都“崩过”的事实面前,钉钉崩了这件事并不奇怪,但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引人关注。因为,就在前一天(3月22日),成立七年的钉钉首次提出商业化。
在钉钉总裁叶军当天的演讲中,规模增长不再是他谈及的重点,生态布局则被他频繁提起。“商业化是为了让生态体系更加容易被衡量,更加正向循环。钉钉每收入1块钱,就给生态合作伙伴带去9块钱。”叶军这样说。他当天还表示,“钉钉生态战略明确钉钉只做一件事,就是PaaS化。”即钉钉只做文档、音视频、会议等基础产品,其他的都交给生态来做。
此外,钉钉近期的一系列动作,也流露出了自己的商业化意图。
3月18日还有消息称,钉钉已完成对音视频平台服务公司拍乐云的全资收购。此外,同在今年3月,前联通运营商高管、阿里云IoT总经理库伟被任命为钉钉COO。他的工作是主导负责钉钉的大客户战略,以及推动钉钉商业化进程。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钉钉于2019年6月并入阿里云,2020年9月阿里云宣布“云钉一体”战略。阿里财报显示,2022财年三季度(2021年四季度)阿里的云业务经调整后的EBITA利润为1.3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阿里表示这主要由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所致。
确实,一个市场要实现商业化的前提,就是规模足够大。
在线办公市场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基数。去年10月,钉钉对外宣布自己的用户突破5亿。今年1月,企业微信也宣布自己服务的微信活跃用户数达到5亿。而横向来看,QuestMobile对去年9月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钉钉当时的月活跃用户数为1.96亿,腾讯的“企业微信”以不足9000万的月活排名第二,字节跳动的“飞书”当期的统计月活只有460万。
但想做PaaS平台的在线办公企业有很多。占据优势的钉钉,也在面临着诸多对手的持续竞争。例如与钉钉追赶较为密切的企业微信,在今年1月就推出了打通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的企业微信4.0版本。还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线办公平台基本都有试水商业化,对B端厂商尝试收费,“基础功能是免费的,但是使用接口、二次开发这些增值部分都要收费。”
袁博认为,虽然在线办公的需求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企业可能并不愿意为协同花更多的钱,企业能省就省的心态,让钉钉商业化之路充满了问号。
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如何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企业的办公效率,是钉钉商业化重点的考量目标,否则一旦钉钉商业化,竞争对手会通过免费来抢占用户市场。“不过长期来看,在线办公市场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也是必然的选择。”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