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预计下半年开业运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24 21:27:3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备受关注的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望今年开业!
日前,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海碳中心”)获批设立,拟注册在三亚。3月18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会议要求,海南具备丰富的海洋碳汇(蓝碳)资源,海碳中心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据了解,目前海碳中心筹建团队正在全力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在国际海洋碳汇研究日新月异、建立全球海洋碳汇规则呼之欲出的背景下,海南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中集集团战略研究员卢英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道。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表示,海碳中心将进行与国内其他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不同的碳市场交易,其核心是错位发展,而不是和国内其他碳市场进行同质化经营。
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海碳中心是海南自贸港重点推动的“6+3”交易场所之一,2022年2月7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碳中心,并开始筹建,海碳中心拟注册在三亚。
3月18日,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的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提出,海南具备丰富的海洋碳汇(蓝碳)资源,海碳中心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据了解,海碳中心筹建团队正在全力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据了解,海碳中心是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将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碳金融推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海南建设国际碳市场,是完成“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和金融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一环。
“海南定位于自贸试验区,国际碳排放区或许可以成为海南岛连接世界的突破口。在海南发展国际碳排放权等交易是中国依托海南特殊地理位置的发展策略之一,更深层次的意义可能在于如何提升中国在这些商品和产品的国际参与度,并能掌握定价话语权,服务于中国在未来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格局。”卢英华表示。
在国际海洋碳汇研究日新月异、建立全球海洋碳汇规则呼之欲出的背景下,卢英华表示,海南抢占海洋碳汇国际制高点,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海碳中心能够加助推动海南自贸港的贸易、资金和要素的自由化,进一步丰富了海南自贸港的定位和功能。另外,海南本地有充足的丰富的的绿色资源,包括林地、农业以及海洋的深海蓝碳,其自身充足的存储能够保障相关的交易量。与此同时,在双循环背景之下,作为我国和世界沟通的一个桥梁,设立国际碳排放交易所是能够更好的实现碳交易和促进双碳目标达成。”王鹏表示。
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
据了解,去年9月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的实施方案》中便提到,推动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突出差异化发展定位,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
王鹏在谈及海碳中心所具有的前瞻性和代表性时,也指出了海南碳市场交易的不同之处。
“我认为其与国内其他的碳市场交易是具有差异性的。它的核心是要错位发展,并不是和国内其他碳市场进行同质化经营。具体而言,在于三方面,一是海南省所具备的海洋蓝碳是其核心产品;二是其具备的国际性,并不是完全参与到国内的这个碳市场交易;三是海南自贸港其自身具备的独立性。”王鹏说道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正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另一方面,蓝碳在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相较于绿色碳汇有明显的优势,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这意味着,海洋碳汇的价值与潜力不言而喻。
据了解,在2022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便提出,要立足海洋大省优势,高水平建立和运作省蓝碳研究中心,在海洋碳汇研究上抢占国际制高点,大力发展碳金融。
2月23日,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该中心将承担蓝碳领域基础和理论、推进蓝碳增汇试点示范、蓝碳公共政策集成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任务。
而此次筹建推进会指出,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海南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正具备着丰富的海洋碳汇资源。因此,在卢英华看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海洋战略和“双碳”工作的背景下,充分利用蓝碳的意义愈发重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