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关注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12 08:28:08

摘要: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以及储能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表示,对于分布式光伏的安全问题,建议规范分布式光伏核心装备质量要求,加快推出国内安全防护强制标准,建立分布式光伏行业流通关键设备的抽检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关注分布式光伏、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以及储能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表示,对于分布式光伏的安全问题,建议规范分布式光伏核心装备质量要求,加快推出国内安全防护强制标准,建立分布式光伏行业流通关键设备的抽检机制。

对于储能的安全问题,姜希猛建议,建议尽快出台储能电站建设运维安全指引标准,完善电化学储能电池系统热失控发生前预警、事故时保护机制、事故后防扩散技术要求,指导国内储能电站安全体系建立,降低储能电站失火风险,为储能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加强分布式光伏相关领域安全标准制定及市场监督

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快速增长。姜希猛表示,相关新能源基础设施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多起安全事故。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在进入工商业、千万用户家庭后,安全事故继续频发将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需要加强相关领域安全标准制定及市场监督,为分布式光伏健康、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姜希猛分析,光伏电站中的火灾事故80%以上是由直流侧故障引起。光伏组件铺设在屋顶上,白天光照会产生直流高压,若电站长期运行使端子、线路绝缘层老化,或接头出现连接故障、接触不良等情况,都有可能产生高温直流电弧。直流拉弧会导致接触部分温度急剧升高,可达3000℃,极易引起火灾。

对此,姜希猛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规范分布式光伏核心装备质量要求,加快推出国内安全防护强制标准。

一方面应加强分布式光伏关键设备组件、逆变器的质量要求,形成标准规范强制要求。杜绝减少此前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发展中出现的不合规、简配产品上网,提高分布式光伏安全水平,堵住安全隐患,为分布式光伏大规模放量,铺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组件优化器等分布式光伏领域新技术的规模应用,比如组件优化器、N型组件等,大幅提升中国光伏产品在赶超欧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流光伏,从政策层面牵引国内产业长远竞争力的提升。

建议国家能源局各地能源监管部门建立分布式光伏安全专项监督管理及机构或开展专项督察活动小组,全面分级落实分布式屋顶光伏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各光伏运营商采购部署的分布式光伏系统能够达到25年稳定安全运行。

建立分布式光伏行业流通关键设备的抽检机制(组件、逆变器等),抽检产品的质量与企业信用挂钩。光伏组件、逆变器等设备是光伏系统的核心部件,应严格按行业标准进行设计,经过第三方机构验证过才可以上市。

第四,搭建全国及/各省市县分布式光伏大数据平台可视管理/运维平台,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促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光伏监管、运营服务水平。

关注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

当前,在国家“双碳”战略下,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蓬勃发展。随着光伏、风电大量的接入,电网的调频、调峰资源需求急剧上升,储能系统在解决新能源消纳、增强电网稳定性、提高配电系统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

姜希猛分析,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系统,由于部署环境要求低,适用场景多,其应用规模正在快速增长。电化学储能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不少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问题。

对于储能的安全问题,姜希猛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建议尽快出台储能电站建设运维安全指引标准,完善电化学储能电池系统热失控发生前预警、事故时保护机制、事故后防扩散技术要求,指导国内储能电站安全体系建立,降低储能电站失火风险,为储能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建议出台储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安全架构指引标准。在系统设备的技术层面,要求储能系统制造商具备从电芯、模块、电池簇、到集装箱系统的多级安全保障设计,用先进的技术架构提供安全、可靠的储能产品整机方案。

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机制。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关键部件,应将其生产制造、系统组装、运行、维护、退役等环节纳入数字化平台监测,做到事故可追溯,产品质量可溯源。从源头上提升电池质量,杜绝储能安全事故,为电化学储能的长期发展铺好基石。

建议建立健全储能系统权威、透明、统一的国家(或省级)安全管理实时监控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能系统安全监管实效。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中大规模的储能系统运行实时监控,实现全国各地区储能信息有效共享,提升安全检查及上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估能力,助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结构转型。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