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记者实探张家口赛区无障碍环境:于细微处见初心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11 10:24:34
坐姿运动员专用通道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张家口摄影报道
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是成功举办冬残奥赛事的前提和基础。在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三个竞赛场馆中,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是唯一一个承接冬残奥项目的场馆。
3月8日下午,《华夏时报》记者走进张家口赛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下称“冬两中心”),跟随中心的残奥整合协调经理刘里里,探访了这里的无障碍环境。
秉承“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冬两中心结合场馆场地特点,为坐姿组、站姿组和视障组运动员设计了不同的无障碍流线。
其中,赛道外沿设置坐姿运动员专用通道,以轮椅存放间为起点,一直延伸到混采区,长约1公里,宽约2.5米。坐姿运动员在轮椅存放间附近更换坐姿滑雪器后,就能上训练热身雪道,并独立自主完成热身、参赛、更衣、赛后采访全流程。
混采区的间隔围栏由原来的1.2米降至0.6米以下,围栏高度约到坐姿运动员的腰部。
新闻运行混合区是运动员比赛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的地方,也是坐姿运动员通道的折返处。冬残奥期间,混合采访区用来隔开运动员和记者的围栏由原来的1.2米降至0.6米以下。“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坐姿运动员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他们的视线可以和媒体工作者保持同一水平,便于无障碍交流,同时也是我们对残疾运动员的一份尊重。”刘里里介绍道。
冬奥会期间,一位来自日本乘坐轮椅的记者在混合区通行(图由受访者提供)
除了给运动员提供方便,新闻运行混合区的通道同样满足无障碍通行需求。
冬两中心内多条无障碍坡道串连起了场馆的无障碍流线。据刘里里介绍,按照《北京2022年冬奥和冬残奥无障碍指南》,场馆多处无障碍坡道的坡度都不大于1:20,这样的坡度能确保轮椅使用者轻松、自主通行。即使在空间相对受限的地方,场馆也想方设法按照坡度不大于1:14的标准进行建设。
左侧为无障碍通道铺设的薄防滑垫,右侧为厚的防滑垫
冬两中心在运动员综合区为轮椅使用者设置了专门的无障碍通道。在此通道上,铺设了质地轻薄兼具防滑功效的防滑垫,其他区域铺设的则是通行阻力较大的厚防滑垫。
在残奥大家庭休息室内,为方便轮椅使用者通行,休息室内桌椅摆件减半,平行放置的餐桌之间过道宽度增加,给轮椅使用者留出足够的回转空间。
据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礼宾经理李欣介绍,为方便残障人士用餐,配备了可升降餐桌,这些餐桌在冬奥会时,设置为桌面为较高的吧台形式;冬残奥会期间,则能够根据使用者需求灵活调整高度。
冬残奥会期间,取餐台过道也由1米加宽到1.3-1.5米。李欣告诉记者,为满足全体用餐人员的需求,取餐台的高度精确下调了3厘米。
另外,残奥大家庭观赛平台上还设置了无障碍席位,位置处于观赛视野最佳区域。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也一一俱全。以无障碍卫生间为例,无论是坐便器、扶手还是应急报警器等设备,都按照无障碍指南标准安装,以便于使用者安全、舒适地使用。
针对视障运动员,场馆还完善了提示盲道,提供中英文对照的盲文读物,为视障运动员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
在无障碍巴士候车区域,每一辆公交车停下时,志愿者都会搭建临时无障碍坡道,便于轮椅运动员上下巴士。
冬两中心还配备了多种功能房,例如,轮椅假肢维修站、轮椅存放间、运动员医疗站、坐姿运动员更衣室等。刘里里告诉记者:“我们在分配打蜡房时,特意把一层分配给有轮椅运动员的代表队。”
细节处方体现用心。包括打蜡房在内的各种功能房进出处的门槛处、高差较大的坡道起点都用水泥进行了抹平处理,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实现轮椅无障碍通行。
另外,运动员休息室内的饮料取放区域,下层的每一层都摆放了不同饮料,方便残疾运动员取用。
实际上,营造障碍环境并非是设置一个坡道、一个摆设、一个防滑垫那么简单,而是小处着眼,将其整个融入到通行环境中,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细化和人性化,是北京冬残奥会开展无障碍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刘里里等无障碍环境服务人员的初心。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