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圆满举办,与会者建言献策引关注

作者:王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06 21:25:29

摘要:日前,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在京圆满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行业相关部门领导、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行业资深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医疗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与挑战,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圆满举办,与会者建言献策引关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瑜 于娜 北京报道

日前,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华夏大健康™2022全国两会医疗医药产业研讨会在京圆满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行业相关部门领导、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行业资深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共聚一堂,深入探讨了医疗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与挑战,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华夏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冯慧君出席研讨会并作致辞,他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跨上新台阶,医药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医疗器械、制药装备、生产用耗材等领域的一批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在技术创新、产业链、供应保障、制造水平、国际化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亟需改进,总体来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创新药可及性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在3月1日召开的研讨会上,北京医药卫生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范长生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新药审评审批环节上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审评审批提效增速。改革前,国外已经上市的药品进入到中国一般存在5到8年时间差;改革后,有些药品中国可能和欧美同期上市,甚至有的药品在中国率先上市。

腾盛博药副总裁、政府事务部负责人汲逢源也认为,我国在新药政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重大疫情相关的疫苗、药物的审评审批的效率上非常高。

“目前中国的创新药企业出海也是大势所趋,从2015年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药监部门以解决审评积压为突破口,开展了包括提高审评标准、简化审评程序、实行MAH制度、建立药品专利补偿和专利链接等一系列的改革,并加入了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开拓药业政府事务高级总监刘方认为,这一系列的改革实施,使得中国医药创新遇到了最好的生长环境。“当下大批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资本也为新药企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这个是我们在整个环境下面深刻体会到的。”

14444444.jpg

自2015年新药政策改革以来,我国的创新药研发数量持续数年井喷,去年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医药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短板。

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功在FDA及欧盟国家上市的一类新药仅个位数,相比于国外,数量还有很大差距。“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是药企国际化必须要闯过的第一关,”刘方认为,“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企业对海外不同市场的法规理解,另一个是缺乏出海经验。”

在刘方看来,企业想要更好地走出国际化之路,重中之重还是人才建设。她建议,将国际医药人才建设作为行业重点支持的方向,未来包括医药人才的落户、住房的限购政策定向微调,还有加大企业的人才补助预算,包括海外的高端人才个税差额补贴等,从长远来看,这些是对企业的实际支持。此外,希望政策法规管理部门能够提供更多国际医药法规的学习交流平台,如由国家药监部门组织对FDA、EMA、PMDA等国际法规学习等。

汲逢源的建议则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时期,应当在药品的临床效果充分验证有效后,允许部分药学工作同步或后置,将临床急需的药物加快应用,不仅挽救患者生命,也能够为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当前市场裂变下,创新是企业的突破口,而目前医疗医药创新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应该集中资本力量助力医疗医药产业创新,让企业找到破局之路。”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表示。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所长助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杜向阳则希望在整个二级市场有更多的投融资助力,更多的政策支持创新药的发展。同时,针对医保支付端,也是希望相对更宽松的医保支付环境,这个环境希望是一个良性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对于整个创新药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范长生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创新药可及性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们期待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创新药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在支付层面上和药品审评审批环节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促进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快中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发展的步伐,我国创新药行业由内向型向国际化转变,研发出更多好药惠及患者。

数字医疗与早筛早诊

数字医疗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热点之一。

“人工智能为智慧医疗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通过人工智能创新技术,为中国的重大疾病患者解决疾病早筛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临床提升成果转化率,全面提升诊疗水平,助力精准医疗多场景应用。”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乔昕表示。他以AI医疗行业创新实践和体会,针对医疗医药领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运用创新技术推动智慧医院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开拓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

二、整个医疗行业都在向“数智化”转型,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科研速度环抱临床,提高成果转化率;

三、赋能基层医疗,普及、优化健康服务,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推行早癌筛查等惠民项目,助力保障全民健康。

“从数据上看,中国大概有101万家医疗机构,中小医疗机构占99.7%,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医疗机构来讲,如果他们不参加到互联网医疗当中来,中国的互联网医疗一定没有生命力。”网医联盟董事长、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创始人刘克元建议,互联网诊疗应该实现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应该将不利于互联网诊疗发展的限制性规定和政策取消,比如复诊和医生资格的规定;其次要大力支持中小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同时大量的中小医疗机构参与互联网医疗需要有一个平台。

早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已提出,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在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诺辉健康CEO朱叶青看来,这将癌症早筛提到了新的高度。而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疾病诊疗的成本也逐年增加。

朱叶青认为,以结直肠癌为例,83%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我国现有的医疗资源紧缺,高风险人群依从性低,癌症早筛的关口前移到家庭,推广居家检测能够极大的提升高风险人群的依从度,有效的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样才能推动高发癌症的早诊早治,降低死亡率,甚至降低发病率。

“应加快慢性病早筛普及。比如说4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有至少一次的眼底的慢性病检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检测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化的体检项目来进行。”鹰瞳科技合伙人伍王应表示,“应打通慢病早筛和管理的医保支付环节。不管是对患者本人,还是他的家庭,实现慢性病的早诊早治,都可以大幅度减轻经济和心理负担。降低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慢病早筛的普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进一步下沉,真正赋能基层医疗,惠及百姓。”

WechatIMG976.png

零氪科技公共关系部总监郭晓龙的建议:一是要加快数据智能技术与医药产业融合创新;二是,应加快推动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标准制定和基层推广应用;三是,推动以医疗大数据平台为引擎、以互联网医疗服务为纽带的智慧医疗云平台建设;四、探索区域性肺癌大数数据平台和智慧诊疗服务平台。

赛诺医疗董秘黄凯表示,首先,应加快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优先审评创新通道相关政策的衔接和落实;其次,寻求创新医械产品入院难问题的政策支持;第三、开拓国内医疗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支持;第四、探索企业在拓展海外的注册过程中,和商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

“我们希望,未来政府能够出台更多医疗器械层面的配套政策和细则,对测序仪国产化、对高端医疗器械的资源整合、对试剂盒的审批都能提供更大的支持和鼓励,为企业提供更多思路,为注册审批开放绿色通道,减轻企业研发负担和压力,与整个行业一起推动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升级,更好地解读中国人群的生命密码。相信随着硬件层面的提升,贝瑞基因也将在新时期更好地助力国家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贝瑞基因董事长、总经理高扬表示。

见习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