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两只狗的意见
文/言 冰
孟京辉习惯于解构现代生活,一向以恶搞著称,在主流社会扮演一个不守规矩的先锋者的角色,以《阿Q同志》、《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盗版浮士德》等等为代表,孟京辉善于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表达他的与众不同,有时候是善意的嘲弄,有时候的恶作剧式的讽刺,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特立独行者。但实际上,孟京辉本质上只是一个制造笑料,让观众兴奋鼓掌的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同样如此,赋予它太多的社会意义是评论家的问题,并无特别的价值。
遵守规矩是坏孩子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连演百场,让观众大笑疯狂。套用电影的理论,观众走进剧场,是要看别人比自己更不幸,而不是去羡慕别人的幸运,他们掏钱买票,是要在别人的不幸中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和压抑。孟京辉的这两只来自乡下的狗,他们遭遇的其实是中国观众的不幸的综合体,如孟京辉所说:“两只狗对生活的意见很多,对贫穷有意见;对暴发有意见;对偷情有意见;对饥饿有意见;对减肥有意见;对女秘书和男老板有意见;对二环路堵车有意见;对苏丹红有意见;对转基因蔬菜有意见;对高价幼儿园有意见;对养老保险有意见;对锒铛入狱有意见;对春节买不到回乡火车票有意见;对假LV有意见;对英雄流血又流泪有意见……”
观众在两个小时里看够了自己和别人的不行,看到了城市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他们发泄了一把,自然要对导演和演员们表示他们的一点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其实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特立独行的作品,只是简单地遵循了一个市场的规则而已。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现代的创作太少遵守规律的人了,大部分创作者其实是和市场规律背道而行,他们试图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初衷自然很好,但很显然是违背规律的,观众感受到的,更多是“为什么别人都比我好”?这是一个很为难让创作者为难的事情,孟京辉似乎全没有这种顾虑,他完全遵守规矩,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正好让他不同于别人。实际上,孟京辉被媒体称为“不按理出牌的坏孩子”完全不对,他是最按理出牌的人,只不过别人全部按理出牌而已,结果成就了他的独特,真是个讽刺的事情。
并不犀利的嘲讽
两只来自乡下的流浪狗在城市里东奔西窜,不明白城市生活规则的他们到处碰壁,灰头土脸,结果对什么都有意见,看什么都不顺眼,愤世嫉俗,这并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发现,可能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其中的一两件,或者都符合其中的一两条。
孟京辉很聪明,他的聪明在于用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揭露社会黑暗的勇士,孟京辉是勇士吗?显然不是。评论家说孟京辉犀利、尖锐,其实全错了,这些东西哪里犀利和尖锐了,所有人都能经历到的事情叫做司空见惯,叫做平常事,评论家认为犀利和尖锐是因为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不反抗,甚至是同流合污为虎作伥。孟京辉把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拿出来放在舞台上展览,是因为他的聪明,而不是因为他的勇敢。
实际上,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大部分都是麻木的,城市是一个同化器,所有在其中的人都不得不按照它的运转去生活,朝九晚五的人们在办公室的埋头打字,在大街上拼命挤车,在商场里疯狂花钱,大潮涌动之时,少有人能够坚守理想甚至逆流而上,多数都被磨平了棱角同化在泡沫里,他们把生命消磨在城市里,城市回馈给他们的是冷漠和无情。这就是大多数城市人的状态。孟京辉的两只狗从岸边下水,被浪头打的晕头转向,不愿意随波逐流,又不能够逆流而上,只好哪里来的回哪里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只狗要比很多城市人幸运,因为他们还有退路,还可以回到乡下,大多人反而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两只狗走了,城市里的人在笑过、疯过、哭过之后,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什么都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所以,想发泄一下的,可以去看看,把孟京辉当做斗士和希望的人,应该清醒清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