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首提“三农”变“五农”增加农企、农社
华夏时报 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就此次向两会所提的六大提案约见在京部分媒体。据介绍,在刘永好的六个提案中,有四个提案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另外一个是关于灾后重建问题,还有一个是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
在“三农”问题上,刘永好首次提出“新五农”概念。刘永好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说,与“三农”相比,“新五农”增加了农企和农社。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提了很多年,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各方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但是,当前“三农”问题依然很严重,其中又以农民问题为最重,农民问题的解决要依靠规模化和现代化,特别要关注农民如何变成农业企业的主人、农场主或农场的工人。这就是刘永好提出的农民变成农场主或农场工人的命题,也就是农民企业问题。
不仅如此,刘永好还认为,只有农民企业并不够,还要有组织化生产和产业链。在产业链建设和市场接轨、政治接轨以及政府帮助支持接轨等方面,需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也就是农社的概念,即农业专业合作社。
据刘永好介绍,农业专业合作社在法律上通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发展势头也不错。“农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搞起来了。”刘永好称,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企业发展问题结合在一起,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刘永好举例说,玉米种子合作社、养猪合作社、养鸡合作社、柑橘合作社在农村都星罗棋布搞起来了。“这种合作社和以前的合作社是不一样的,这是农民群众自愿按专业划分,在国家支持下的市场化的合作,是产供销科研市场的连接。”
这种情况下,第一是农民自愿,不是政府强制。第二是农民为主导,农业合作社法规定了合作社必须由农民朋友占80%的股份,农业企业其他只能占20%,这就解决了公司农户间一些利益不确定的问题。
为了“五农”问题,刘永好走访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刘永好发现,在欧洲发达国家,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种地是三千到四千亩,但中国的一个家庭的两个劳动力,在家里种地不过三到十亩。
“许多欧洲国家就是农民、农业企业和农社相结合。”刘永好喝了口白开水接着说,通过企业让农民利益和农企、国家三者利益在农业合作社得到一个较好的体现,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口,也是新时期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此外,刘永好还呼吁要加大乡镇建设力度,使乡镇建设和大中城市建设齐头并进,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