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前三季度GDP增长9.8%背后:工业超额复苏,完成年内既定增长目标无悬念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0-21 15:43:30

摘要: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较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略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了经济供需两端下行压力加大。

前三季度GDP增长9.8%背后:工业超额复苏,完成年内既定增长目标无悬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经济三季度成绩单出炉。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比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较二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略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了经济供需两端下行压力加大。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恢复的态势。不过,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部分地区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

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的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于泽表示,当前经济仍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在修复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新的难题,比如房地产市场疲弱,从投资来看,当前基础建设正处在在“十三五”与“十四五”交替期、接续期,大量的大型项目还没有到位,地方政府的投资库存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整个投资受到了影响。

但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经济出现回落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我国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要处理好阶段性矛盾、临时性问题,还得着力在结构改革、结构优化以及逆周期调节上下更大的气力。

“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虽有放缓,但实际上并没有脱离合理的区间,可以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于泽表示。

工业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一个亮点是,我国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恢复态势持续。

数据显示,受上年同期基数抬升影响,以及疫情汛情的冲击,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环比延续扩张势头,两年平均增速仍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高于6%以上的预期目标。

“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恢复的态势,主要宏观指标仍然处在合理区间;工业实现了超额恢复,但目前服务业今年受制于金融防风险等问题,在恢复上尚需时日;投资总体保持稳定。目前更大的问题是消费需求在复苏过程中动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很大的对冲目前还是要依靠对外贸易。”于泽表示。

一个亮点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最快,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为三个产业中最高;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是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4.2%,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从一二三产业来看,第二产业两年平均增长率5.7%,呈现了工业超额复苏的态势,是当前经济复苏的最核心动能,这也为后面的电力紧平衡运行打下了伏笔。

当前,工业增长主要增长来自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和集成电路,在于泽看来,这三大类产品背后对应了三大动能: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出口。

“前三季度出口交货增加值实现了高速增长,连续两个月增速加快,两年平均增速达到了7.6%,尤其是汽车产业出口交货值大幅度上升。受益于特斯拉等对于欧洲电动车的出口,新能源整车的制造业出口大幅增长了8.1倍。不过,出口也逐渐受到一定的压力,9月份PMI跌破荣枯线,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出口订单下滑到46.2。同时,9月之后工业增速正在放缓,两年平均增速下跌到5%,比一二季度有所下行。目前来看可以看到出口支撑了工业目前的超常恢复。”于泽表示。

持续复苏经济常态化至关重要

不可忽略的是,工业向好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在涌现。

比如,相对工业的恢复来说,服务业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前的服务业到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速度4.9%,相比于2019年同期7.3的增速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由于供给链的扰动,也给消费端带来一些变化,比如受制于芯片荒,汽车消费出现了11%-13%的回落。

“当前双控趋严,高能耗原材料产业供给受限,推动PPI走向历史高位,包括煤炭加工和采掘推动了0.5个百分点。我们预测PPI年内高点大概在10月,整个四季度应该会维持高位。CPI相对疲弱,主要是受‘猪周期’影响,整个需求相对不景气,导致上游和中游价格传导不下去。”招商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

综合来看,对双碳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至关重要。

“对于当前这种局面,持续复苏经济常态化至关重要。”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在他看来,中国是全球刺激政策、疫情扶困政策等超常规政策率先回收,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国家。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经济常态化之后,真正的阵痛期将要出现,必定要在财政收支体系以及房地产大调整中产生影响,这实际上需要在疫情后做好准备。

“经济政策的总量从过去非常规扩张政策,不能简单的退到常态化,而是应该退到常态化的扩张政策层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总体扩张依然是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期间的一个基本基调。”刘元春表示。

应对目前疫情的不确定性,世界的不确定性,战略转换的不确定性和大的结构的不确定性,在政策考量上需要更高的水平,而这一更高的水平要求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有全面改革和新的思路,这样才能避免过去出现的一系列的宏观协调失灵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不管从预期还是从中国自身经济增长的周期,还是从目前遇到的特殊困难来看,当前整个经济政策上还是要保持相对宽松的政策张力,这要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配套协同。现在一些重点领域能够做到确保资金,但部分行业资金短缺也要加大政策力度,这些政策带有某种应急性,要看到明确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 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