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披着互联网医疗外衣”的电商魔咒:APP更名医鹿9个月后,阿里健康超8成收入仍来自网络卖药

作者:郭怡琳 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7-09 20:06:08

摘要:医略营销创始人仲崇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阿里健康确实做到了用医药电商来颠覆传统的药品分销体系,以线上取代线下,再造一个药业的淘宝。实际上,在线医疗并不只局限于电商卖药。”

“披着互联网医疗外衣”的电商魔咒:APP更名医鹿9个月后,阿里健康超8成收入仍来自网络卖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作为传统医疗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紧密集合,互联网医疗在后疫情时代,成为了受关注最多的领域之一。然而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却不乏有一些投资者对其印象为“大药房”。行业龙头阿里健康最新发布的2021财年业绩财报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超八成业绩来自于网络售药。

财报显示,2021财年,阿里健康实现营收155.18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为6.3亿元,同比增长198.5%,实现扭亏为盈。在烧钱亏损的互联网医疗赛道,阿里健康实现扭亏为盈实属不易。但这其中,公司医药自营业务收入达132.1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85.17%,仍是主要盈利来源;来自于服务的收入为2.84亿元,不及总营收的零头,同比增长12.4%,远低于医药电商业务的63.2%。

事实上,阿里健康在去年做了从战略、组织架构到业务逻辑的全面调整。去年3月阿里健康发布公告,朱顺炎取代了原CEO沈涤凡,出任阿里健康董事长兼CEO。朱顺炎立誓将业务重心从“药”转向“医”。但“医”是一个“重灾区”,由于整个的交付流程比“药”要复杂得多,且数字化程度不高,至今行业尚无公司跑通医疗服务规模化扩张的商业模式。

医略营销创始人仲崇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阿里健康确实做到了用医药电商来颠覆传统的药品分销体系,以线上取代线下,再造一个药业的淘宝。实际上,在线医疗并不只局限于电商卖药。”

《华夏时报》记者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联系阿里健康方面,探究其战略调整初衷等,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超八成业绩来自于网络售药

即便阿里健康的业绩在逐年攀升,业内却称其为“披着互联网医疗外衣”的电商公司。

记者分析财报发现,医药自营业务为阿里健康主要的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公司医药自营业务收入达132.16亿元,同比增长62.5%,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85.17%。其中,以“阿里健康”品牌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同比增长86.1%,药品收入占比提升至64.8%。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达8100万。

医药自营业务就是依托自家电商平台卖药品,可以理解为医药供应商。而该部分业务在2019和2020年度分别占阿里健康总营收84.7%和85.17%。

从天眼查上不难发现,阿里健康的13次公开投资事件里,其中投的6家公司经营范围都涉及医药零售或者医药批发,包括了五千年医药连锁、良药网、漱玉平民、华人健康、一树药业和德生堂。

“医院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把这个场景还原到生活中会比较好理解。不同于药店,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所以应当以医疗为核心。以公立医院为例,其主要承担疾病筛查、疾病诊疗、慢病管理三种医疗服务职能。但现在我们看到的部分互联网医院并不具备这些职能。因此,我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医院还有很大发展进步的空间。”仲崇海补充道。

更名为“医鹿”谋求转型

事实上,除医药自营业务外,近年来阿里健康加速布局在线问诊、预约体检和医美等医疗健康服务,以及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医疗业务。

去年3月朱顺炎取代了沈涤凡担任阿里健康CEO,同时还担任了阿里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总裁,这被认为是组织架构的“升级”,也对外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在朱顺炎的执掌下,阿里健康动作频繁。2020年9月,阿里健康APP正式更名为“医鹿”,凸显“医”,开始铺垫战略层面的新布局。朱顺炎公开表示:“互联网医疗服务之所以没有像医药电商那样跑通商业模式,最大问题在于前端信息不对称,一直没得到解决。这是‘互联网+产业’思维的核心,如此才能从信息真正走向服务。医鹿要做到医疗领域的口袋医院,而不是过往更接近支付宝的钱包逻辑。”

截至目前,成长中的医鹿尚未公开运营数据,但记者体验其APP时发现,打开医鹿与京东健康,界面比较雷同。输入病种类检索词后,京东健康展示的是药品和医生。医鹿除这两项外,还有AI问诊、科普知识、医院、社区化互助圈等。值得注意的是,点开医院菜单,有图文问诊服务。

从产品逻辑来看,医鹿的转型开始注重用户决策支持,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这被阿里认为代表着更具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即朱顺炎所说的信息要素规模不断增加。

转型之路难在何处?

目前来看,行业内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有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其中仅平安健康的盈利模式跳出了卖药逻辑。对此,一位不具名业内投资人士认为,“医疗的商业模式之困也恰恰代表了互联网医疗的盈利之困。”

该投资人表示,“中国的医疗服务费用非常低、医生资源相对紧张、在线问诊费用大部分要分给医生,导致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的在线问诊模式,除给线下医疗机构导流外,其自身无论收入规模还是盈利水平都不高,较难覆盖运营成本。”

仲崇海则认为,“互联网医院的远程问诊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最适合进行远程问诊服务的基层医生的实力和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套实力过弱,不能让病人信任。而大医院无论从收入模式还是医生定位上都并不适合做B to B to C的远程问诊。因此,只有基础医疗体系获得了强大发展以后,远程问诊才有大发展的可能性,而目前的互联网医院不过是市场的过渡形态,难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阿里健康财报也显示,其医疗健康服务板块营收贡献很少,约为人民币2.84亿元,远不及全年营收的零头。阿里健康短时期内或许无法抛弃卖药这块肥肉。

值得注意的是,4月21日,阿里健康联合全球百强知名药企组建“天猫好药联盟”。联盟将从生产源头开始,为线上消费者提供全链路的好药保障,进一步推动医药电商业务发展。

至此,多条线并举的阿里健康能做好医疗服务转型吗?《华夏时报》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