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加速融合:5年投1.36万亿将建63条轨交,苏沪33个重大项目同时开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6-29 21:11:4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随着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下称“规划”)的对外公布,“十四五”期间“轨交”上的长三角一体化蓝图正式铺展开来。而高达1.36万亿总投资额以及江浙沪皖四地共计63条轨道交通的重大工程项目,也迎来了集体动工的时刻。
6月28日,据上海官方宣布,为全面构建“五个新城”综合交通体系,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开工。 此次共有17个项目集中开工,包含1条市域线(嘉闵线)、5条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17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3/4号线改造)、市域线申昆路停车场、市域线虹桥枢纽、洋山港水公铁集疏运系统和8条新城内道路;同日,与上海毗邻的苏州也官宣了1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枢纽等领域,包括通苏嘉甬铁路及通苏嘉甬铁路通张段线上工程、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太仓站、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一期工程、长湖申线航道整治工程等,总投资596.18亿元。
“在这63条轨道交通当中,主要都是与长三角的三大中心城市有一定关联,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上海在这一次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当中,收获8条轨道新支线,而加速上海与周边城市的融合;杭州目前是长三角对于年轻人来说最为火热的一个城市,随着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到来,加速了杭州与周边多个次中心城市的相连,这一次也增加了8条轨道交通;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南京收获了6条市域地铁。对于未来5年到15年,将会有更多的轨道交通串联起长三角的角角落落,串联起长三角人口大于20万以上的县域城市与集镇。”对此,长三角一体化资深观察员育真恒6月29日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
“轨交”上的长三角蓝图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规划,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长三角地区成为多层次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引领区,有效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其中,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以上,新增里程超过8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达地级以上城市,铁路联通全部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覆盖80%的城区常住人ロ5万以上的城镇。干线铁路营业里程约1.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8000公里,骨干通道能力全面提升,对外构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为枢节点,以“三纵三横”干线通道为主骨架,面向北、西、西南3个方向的放射状铁路网络,形成长三角与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3小时区际交通圈。城际铁路营业里程约1500公里,长三角地区相邻大城市间及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与周边城市形成1-1.5小时城际交通圈。
市域(郊)铁路营业里程约1000公里,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宁波都市圈形成0.5-1小时通勤交通圈。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约3000公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一批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
根据规划,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现代化轨道上的长三角,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布局一张网枢纽衔接零换乘、运营服务品质优,长三角成为轨道交通网络化体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样板区,轨道交通全面引领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6月28日的上海17项重大工程集体开工仪式上,上海官方也表示,上海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对支撑新城发展和带动社会投资、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服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提升交通服务能级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上海把新城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网络中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迈出重要一步。
而通苏嘉甬高速铁路作为苏州集中开工的16个重大工程项目的代表之一,苏州官方也指出,该项目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沿海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高铁通道,是苏州“丰”字形铁路网纵向主骨架。项目建成后对形成国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服务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报记者梳理规划发现,除了沪宁杭三大都市各自“斩获”了数条铁路轨交项目,而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浙江宁波也获得了3 条铁路项目,分别连接其代管县市慈溪、余姚、象山,其中慈溪常年列席全国十强县(市),也是浙江第一强县(市);而作为长江北部经济重镇的江苏南通也将迎来两条线路——南通西站、南通东站分别与新机场连通,枢纽的发展也将推动南通城市功能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各界关注度很高的“北沿江高铁”,是连接上海和长江以北的苏中城市(南通、扬州、泰州)再经南京至合肥、武汉,是长江经济带的又一大通道。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线路,仅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达508公里,投资预计1181亿元。也成为规划中造价最高的一条铁路。
而从纵向看,由江苏盐城至浙江湖州、江苏南通至浙江宁波的两条线路则跨越长江,打通江浙两省多座强市,在长三角铁路格局中担任“补短板”的重要角色。这两条线路也是“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里程和造价仅次于沿江高铁的干线铁路,分别达375公里、369公里,投资预计1102亿、582亿元,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影响深远。
1.36万亿资金筹措获保障
整个“十四五”期间长三角轨交建设的资金投入将达到1.36万亿之巨,如何筹资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就在发改委的规划文件中要求的第三条中,就明确指出,要强化建设资金筹措保障,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严格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合规用作项目资本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项目投资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今年4月28日,作为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为发挥开发性金融引领带动作用,加大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力度,一家通过贷款、投资、债券、租赁、证券等方式向长三角地区提供融资总量5800亿元以上。其中,发放表内本外币贷款4000亿元以上。其在支持重点方面,包括助力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持水生态治理修复、创新产业、新基建、智慧大脑、创新特色文旅等建设;支持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支持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提升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支持长三角在科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完善区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根据国开行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开行积极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向长三角地区提供融资总量1.21万亿元。其中,聚焦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一体化发展重点领域发放贷款8090亿元,支持了通苏嘉甬铁路南通至张家港段、上海中芯南方SN1、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
而作为国有五大行中最大的工商银行,其此前发布的《中国工商银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中内容也显示,计划未来五年在长三角区域新增投入2万亿信贷资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大+中+小”全客户、“表内+表外”全产品、“线上+线下”全渠道、“债权+股权”全市场、“境内+境外”全方位融资服务。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此前撰文表示,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行智慧城市的运营,都需要高量级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发行多币种(包括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长三角一体化市政建设特别债券来融资。海外投资者对长三角一体化债券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是中国最优质的资产。从中资美元债的情况来看,中资美元债存量接近7600亿美元,占全球美元债比重约4.67%,相当于境内信用债市场的20%;2018年发行规模接近1700亿美元,相当于境内信用债的16%,已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品种。
“目前市政特别债券发行地点主要是香港和新加坡,长三角一体化债券可以考虑在上海自贸区落地。从全球利率环境来看,在全球进入负利率时代的当下,中国政府债券或城投债券在国际市场独领风骚,是极具投资价值和吸引力的品种,这会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发行离岸长三角一体化多币种市政债,既能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提供资金,又能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打造上海离岸人民币中心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要推动力。”邵宇认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