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央行下调两率债券投资价值狂飙突进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09-22 13:41:00

摘要:央行下调两率债券投资价值狂飙突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虽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于债券市场具有利好作用,但是央行两率的下调,对于整个债券市场而言,实质意义小于预期意义,因为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六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并未下调,对市场资金面的实质影响比较有限。”9月17日,富兰克林国海强化收益债券型基金经理刘怡敏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从9月16日起,央行正式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则保持不变。而从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而这也是央行近6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利率,9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许一纯则乐观地分析,在央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债市将持续走强,甚至建议投资者可以在二级市场中参与公司债的投资,获得稳健收益。    
降息通道或现
    在9月15日央行公布这一消息之后,记者从债券市场了解到,第二日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债券市场各类债券交易价格出现大涨。9月17日,华富基金债券基金经理吴胜涛告诉本报记者,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一个百分点,虽然六大行排除在外,但是预计可以释放的资金量达到2000亿元左右,而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的情况下,流向债市是一个可以预期的趋势,而这对债券市场是相当利好的消息。
    据介绍,这两个政策的出台,会促使短期债券收益上涨,而中长期的债券的收益上涨仍然要看央行的后续政策。吴胜涛预测,此举将意味着央行的利率政策或将走向降息区间。
    刘怡敏表示,两项政策的出台首先是对前期“保”经济增长政策的支撑,意味着政府和货币当局的政策重心将向“保”经济增长倾斜,在此政策思路上,预期将来可能有进一步的下调准备金率或者是降息出台。

    而一些债券市场人士也分析,虽然目前还不到债券市场短期的收益变化,但是政策的含义是产生未来进一步下调的预期,由于9月后两周到期资金量较大,将支撑债市行情。但是记者也了解到,对于信用债券市场而言,将可能受到较大的正面刺激,因为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国家“保经济增长”的态度对企业经营也将产生正面刺激作用。
    由于本次政策在多数机构的预期之外,多家商业银行债券市场分析员也表示,未来继续下调利率或降息的预期将刺激债市进一步上涨。
期待五大行加入下调行列
    尽管债券市场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但是贷款利率的下调对于债市的影响却没有存款准备金率来得大。而市场则希望五大行业能够加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行列。
    9月17日,许一纯告诉记者,如果未来央行进一步降低五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对债市是一个更为重大的利好。而他也认为债券市场近期将继续走强,其原因是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将促使债市的收益率曲线继续下行,债券价格相应上涨。目前虽然还不能说我国已经进入了降息通道,但未来再次加息的可能已经可以基本排除。可以认为,前期债市的收益率曲线已经处于历史上的高位,债市快速上涨中的理性因素大于炒作性因素。从准备金率方面看,目前市场资金面略有趋紧的迹象,但随着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松动,这一现象将逐步得到改善,这将推动债市的继续上涨。
    对于这次预料之外的央行下调两率的举措,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可能与中央银行观察到7-8月外汇资金流出的现象有关。据记者此前了解,中国银行交易员曾提到7月结汇资金大幅度下降,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外汇资金流出;二是中央银行要求增加上缴外汇准备金的比率,但是7、8月外汇储备的数据未公布,无法测算外汇资金流动情况,但是8月可能依旧是资金流出,以致中央银行下调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
    刘怡敏也表示,政策目的是想减轻企业的利率负担,缓解盈利恶化的局面,降息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的社会融资成本。对地产企业来说,降息的意义比较深远,在减轻地产企业债务压力之外,可能会刺激房市的需求。在通货膨胀方面,随着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的进一步回落,国内CPI在8月降到4.9%的新低点,通胀压力在今年大大减轻,因此中央银行出台了刺激经济的政策方案。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