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北京垃圾分类一周年:成效初现,但变废为宝还需多方投入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22 19:29:24

摘要:“一年来,北京全市上下狠抓科学治理、长效机制、习惯养成三个关键,扎实推进,完成了阶段目标,取得了预期成效,但是离社会希望的首善标准以及全体市民自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持续发力,长效推进。”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指出。

北京垃圾分类一周年:成效初现,但变废为宝还需多方投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围绕北京市垃圾分类与减量这一“关键小事”,近日,政府与学者集聚一堂,共同为首都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分类法治体系、垃圾分类政策工具等出谋划策。

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联合主办的“垃圾分类与社会文明”论坛上,北京市副秘书长韩耕介绍,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也同时展开,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按期实施,促进资源、机制的有效整合。

“一年来,北京全市上下狠抓科学治理、长效机制、习惯养成三个关键,扎实推进,完成了阶段目标,取得了预期成效,但是离社会希望的首善标准以及全体市民自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持续发力,长效推进。”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指出。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垃圾分类以后湿垃圾怎么处理?建筑垃圾怎么样进行资源化?可回收物回收以后怎样规范地再生利用,这都是垃圾分类之后北京将要面临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分类也成就了巨大的市场。在环博会上,各式垃圾处理技术不断惊艳亮相,智能垃圾桶、智能垃圾处理设备能变废为宝。可以预测,在坚持垃圾分类的未来,居民、企业和城市将实现多赢。

垃圾分类效果明显

“垃圾分类的推行,体现了居民文明,公共治理模式文明,以及政府的前瞻性理念,既是基层治理的标杆,也是常规化与制度化社会治理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柏瑛表示。

在孙柏瑛看来,重点城市中垃圾分类治理的推进模式主要包括引导、强制、自发、混合这四种模式。从典型的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案例来看,北京的垃圾分类已经有所成效。

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王卫东发布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追踪调查(2020-2021)”结果,该调查旨在密切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北京市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时发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映民意和民声,为进一步探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调研组对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年满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概率随机抽样和三次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存在厨余垃圾不破袋投放、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但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工作支持度持续在高位。

“面对这一高难度、系统性、复杂且多元化的管理过程,整个社会都应共同努力,才能在垃圾分类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研究员、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本表示。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既体现了社会文明的提升,也体现了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政府还应接续努力,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与交谈,推动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生产与行动,进而努力达到通过垃圾分类治理改善全社会的目的。”中国人民大学首发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表示。

环保仍需加大投入

“十四五”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碳中和,碳达峰,垃圾分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它永远放错地方,没有人为垃圾付费。当前,我们很多循环经济,循环了但不经济。环境产业本质上其实把废物无害减量变成当地环境的产业本体,这需要各个层级倾力合作。

“对于环保产业,应该通过大企业,包括供应链上研发投入和自身研发投入,最终形成系统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形成的是原创技术和它单位项技术或者多项技术解决方案,二者综合形成了向上迭代,形成国家综合解决方案和中国模式的形成。”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冒建华在环博会上表示。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垃圾厂不仅仅处理垃圾,是能源中心,可能是城市资源再分配中心。垃圾资源化问题应该是居民多参与,企业多参与,国家多扶持。

当前,已经有公司实现了就地处理。简单来说,把厨余垃圾精细化分拣出来,把里面的水分离出来,再把垃圾就地处理,不需要运输,既高效,又有效。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后,可以就地资源化,让老百姓知道资源化意义所在。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法学院教授竺效看来,当前,关于垃圾分类的立法与执法还存在一定短板,主要的问题包括立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配套规定欠缺,以及执法中的宣传引导不足、居民参与度低、主体责任未充分落实、执法资源投入不到位等。

针对这些现状,竺效建议,应加强法规可操作性,强化公众参与,注重对公众便利友好,注重整体环境成本及环境治理等。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任李京华建议,未来的垃圾分类宣传推广工作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促进农业发展、维护能源安全、全民爱国主义教育等行动协同推进,进一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促进公民群体为改善生活环境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