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经济数据看今年挑战
本报特约评论员 马光远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中国经济数据。这份2009年中国经济的答卷,很多关键数据其实已没有悬念,但依然引起了全球关注,足以说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现实影响力。
综观这份答卷,每一个关键的数据都可圈可点,亮点及解读点颇多,无论是GDP增长 8.7%,漂亮地完成“保八”重任,还是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财政收入突破6万亿,还是在民生领域诸多突破性的举措,如新医改、新农合、新农保等等,都让2009年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险恶的环境下所取得的成就不再“单薄”,在漂亮地完成V形反转的同时,亦为2010年结构调整悄然布局。
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评价,离不开“保八”这个贯穿2009年全年经济工作的最大的主题。8.7%的增速,放在改革开放30年的数据里,比9.8%的平均增速还低;放在近10年来看,是2001年以来第二低的增速。但这个数字本身的确很不一般。2009年,欧美日等大国经济一片萧条,陷于停滞或衰退;作为新兴市场代表的“金砖四国”除印度尚能保持一定的增长外,俄罗斯和巴西亦在泥沼中挣扎。而在我们确立“保八”的目标的时候,恰好是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时刻。
以2009年初的数据为例,1月份,中国进出口同比大降43.1%,财政收入大降1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一季度大跌37%,所有的数据都呈现高台跳水的姿态。再看整个一季度,财政收入跌去了8.1%,进出口下降24.9%,而CPI和PPI在一季度双双进入了负数时代,GDP季度增长只有6.1%,保八的形势可谓极其艰险。但到2009年12月的时候,数据却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进出口同比大增32.7%,其中出口1307.3亿元,月度出口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中国一举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国;财政收入5000多亿,同比增速高达56.5%,创下了本世纪以来的新高。而且,整个增长的过程,犹如一条美丽的“J曲线”: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8.9%,四季度更是高达10.7%。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国家统计局对200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调整,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达到了9.6%,这事实上意味着,8.7%的增长比年初预定的“保八”的目标事实上足足高出了1.3个多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对数据进行调整,增长实际达到了令人咋舌的9.3%。
在完成“保八”的同时,诸多经济指标亦可喜,比如在民生领域的投资,创历年之最者颇多:教育投资增长了37.2%,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增长了58.5%,居民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投资增长了61.8%,保障性住房领域中央投资400多亿,增长170%多;新农合、新农保更是惠及所有农民。因此,2009年的数据,不仅体现在漂亮的反转,更是有民生的温暖和诸多内涵,数据生动而鲜活,这无疑值得肯定。
成绩固然可喜,但实事求是地说,2009年为了确保经济增长8%的首要目标和反危机的成功,中国经济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成本,并集聚了极大的风险,造成了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其一,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关键领域改革停滞;其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国企分享了绝大部分的政策盛宴,对民间资本造成了极大的挤压;其三,长期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因为过度的投资而“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其四,房地产逆势井喷,泡沫严重,对未来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五,通胀已经从预期成为现实,价格上行压力明显加大。
因此,对于2010年的中国经济而言,所谓形势“最复杂”的一年绝非虚妄之词,经济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隐忧都不容忽视。特别是通胀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更是成为2010年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其一,先看通胀问题。如果简单地看物价指数CPI,2009年全年CPI负增长0.7%,物价上涨的趋势似乎不明显,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CPI在2009年全年的变化过程和2008年CPI的基数,就无法不对未来的物价给予足够的警惕。首先应该明白,2009年CPI的数据建立在2008年的基数之上,2008年全年CPI是5.9%,创下了13年来的新高,在这么高的基数上来用CPI来衡量整个物价的真实走势,显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其次,如果我们看看CPI和PPI的变化态势,2009年,CPI同比在连续9个月负增长之后于2009年11月正式转正,2009年12月涨幅扩大至1.9%,但是,如果从环比看,CPI 在7月份持平之后,已经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这是和老百姓的感受一致的,而PPI尽管从同比看,连续12月下降,但环比已经连续8个月上涨,这也和民众的感受相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对于物价未来的走势在政策上高度关注,且不可掉以轻心,引发恶性的通胀,这在以往的历史上都是有深刻的教训的。
其次,再看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官方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而房地产销售总额达到了令人咋舌的4.4万亿,占GDP的比重高达13%,过剩的流动性导致的房地产泡沫严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笔者担心,由于我们对房地产泡沫的调控政策稍显滞后,使得2010年调控难度明显加大,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大量的资产将涌向实体经济,可能导致恶性通胀。因此,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我们能否让资产价格泡沫通过政策的调控软着陆,避免对物价和经济本身造成太大的伤害。因此,笔者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是以房地产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损害。
因此,2010年的中国经济,尽管最危险的时刻已过,但远没有到弹冠相庆的时候。更加失衡的结构,更加过剩的产能,更加严重的泡沫,更大压力的物价,让决策者在政策取舍上面临极大的选择困境。如何不打草惊蛇地在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预防通胀之间找到合理的均衡,的确考验管理层的执政艺术。但一定要吸取2008年宏观政策调整不及时的教训,政策本身应该未雨绸缪,具有前瞻性。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政策依然陶醉于外界吹捧的“中国反危机经济学”的虚幻中,对已经出现的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视而不见,对物价悄然上涨的压力不能及时应对。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0年定位于“转型年”,所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定位于结构调整年,收入结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不一而足;定位于改革年,垄断领域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改革必须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在这些事关中国经济未来的问题上,很显然共识远远多于分歧,但成败的关键显然取决于改革的推动。我们建议中央拿出真正的举措来推动深层改革,推动经济转型,推动结构调整,警惕物价恶性反弹,采取措施防止楼市和股市非理性上涨引发的风险,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启动民间投资、民生消费和中小企业等攸关经济未来大计的领域上来,并能够为民众分享经济成果建立一个公平的制度框架。这对于夯实经济增长的结构基础、民生基础和改革基础,无疑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