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勾勒2021经济蓝图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3-12 20:20:2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冲击,如何打好今年乃至“十四五”时期的经济仗?3月11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直面疑问,清晰勾勒出了未来的稳增长画卷。
按照规划,今年我国要实现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李克强表示,这个目标主要是在引导预期,把预期引导到巩固经济恢复增长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可持续性上来,尤其要和明年、后年的目标相衔接,不能造成大起大落,否则会扰乱市场的预期。
“6%不低了。而且我们说6%以上是开了口子的,实际过程中也可能会增长得更高一点。”李克强说。
当去年面临巨大冲击时,我国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将就业放在重中之重。今年,就业问题成了记者会首问。对此,李克强表示,今年的宏观政策依然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对此表示,这是必要且卓有成效的,今年就业所承载的压力更大,对经济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围绕着市场主体,今年,各项政策将徐徐展开。一方面,打造法治的市场环境,落实相应的政策激励,以健全的措施“兜底”,让市场主体发力,比如,减税降费,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政策、降低融资成本等;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扩大市场,给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
而无论是发展还是就业,都是服务于民生。今年,各项民生政策也将逐渐落地,老有所医,幼有所教。解决好民生问题,中国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实。
“一时走得快不一定走得稳,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有力。我们还是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能够行稳致远,保持长期向好。”李克强表示。
仍要保就业
去年,疫情严重的时候, “当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李克强说。而从政策中也不难看出,去年没有给出明确的GDP增长目标,但制定了就业目标,政策打到点子上,“把肥施到根子上”,起效快、作用大,一些储备政策还来不及使用,经济已经稳住了。
在去年的成功经验下,今年政府就更没有必要“急转弯”,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尹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政策取向和力度都需要继续保持稳定,在稳健的基础上控制节奏,注意防范经济下行风险。要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的力度不减,仍需要宏观调控。
“具体来看,我们今年在就业上面还是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和困难。一个数字是,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比去年增加了30多万,此外还有两亿多农民工,这两个就业群体应当高度关注。”姚景源表示。
因此,今年一方面推动稳岗、增岗,另一方面拓展就业渠道。事实上,近年来,新动能不断发展,网购、快递等逆势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就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我们要继续鼓励增加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要广开灵活就业的渠道。
就业还是要让市场来唱主角,也就是继续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当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还在恢复元气中。
比如在财政金融方面,要减少中央政府本级支出,各级政府都要带头过紧日子;要扩大直达资金范围,让基层和市场主体感到支持力度不减,这样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惠企利民;要在稳定杠杆率的同时,引导金融企业合理让利,使中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融资成本做到稳中有降。同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去年我们推进改革,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时,围绕市场主体的需求来考虑,助力市场主体脱困、激发活力,来撑起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今年我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是要继续围着市场主体转,这就需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让市场主体不仅生存,而且活跃。”李克强说。
转变政府职能很重要的是要把市场主体应有的权限放权,要继续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去竞争。
“这样的指南针和路线图,为民营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更有质量的发展
企业活力增强,离不开创新。
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仍存在着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比如,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
李克强表示,创新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十四五”期间政府会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要增加“全社会”这个口径下的研发投入。比如今年我们采取对制造业研发费用投入加计扣除100%的措施,这是一个税收优惠措施,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
在加强国际合作上,李克强表示,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既是要做大国内市场,也是要扩大开放。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上的布局,在核心产业上进行国产替代的布局,以及在出口转内销层面等方面的一系列布局,需要未来财税改革的配合,需要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完成新战略与传统战略的对接。”尹恒表示。
而内外结合则是不断地、主动地扩大开放,这是中国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有利于世界。只要是对互利共赢有利的,无论是多边、双边的机制,我们都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我们会进一步主动地对外开放,继续缩减外资来华投资负面清单,继续推动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对外开放。我注意到,很多外企关心中国的营商环境,我们还要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总而言之,通过多种努力,在扩大内需中不断扩大开放,继续让中国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市场。”李克强表示。
民生投入进一步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发展还是就业,都只是服务民生的一个环节。今年,对民生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今年政府总支出比去年略有增加,盘子不小,所以要更多地向量大面广的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如果下半年经济持续向好,那么会下更大的力度把财政支出,包括债务支出投向这些领域。”李克强表示。
事实上,这对今年GDP增长带动作用有限,但是对于长远发展、惠民生有支撑作用。
一方面,我们要老有所养。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老龄产业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将给外国企业的产品、服务乃至于投资创造更多机会。同时,政策也要不断优化。比如异地报销难题,要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到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的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
同时,要多措并举加大对县乡医院、卫生院的投入,对于扩大门诊费医保报销和常见病药品报销范围、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疗耗材价格等,都要采取一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的措施,要让群众看病多一点便利,治病少一点负担。这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教育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和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当前,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民生领域的一些难题凸显,如就医、子女教育、养老托幼等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我们今年要下决心,加大对县乡教师培训的投入,让他们能够在职便利地提高学历,职称评定要采取倾斜政策。对于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证,一定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李克强说。
在养老托幼方面,政府还要通过引导社会力量来兴办社区服务业,尽可能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给家庭在养老托幼方面不仅减轻一点负担,也多一点温暖。
李克强表示,我们现在实施的是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保基本,要在经济发展中持续提高水平,但也要突出重点。对于事关人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各级政府都一定要把它扛在肩上。
“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会立足于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都是重要贡献。”李克强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