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表态应明确政策指向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央行本次紧急降息,是其自9月以来的第三次,而这次与全球央行提振经济的共同之举,本属预料之中。
此外,央行最近已经出手把之前每周发行的1年期央票变成隔周发行,1年期央票的发行频率骤降50%,旨在保证流动性。
央行自己的行动当足以证明,目前国家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胀之虑,而是紧缩下滑之忧。
在这里,忽然想到了央行行长周小川10月26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情况的报告时曾表示,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因此在政策把握上需要特别谨慎。但周小川同时又表示,未来将采取七方面措施以努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其中的第二条便提出要“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
这让我们不得不疑惑,中国的扩张型经济政策究竟该何去何从。到底是刺激消费,还是控制风险?或许央行内部就存在巨大争议吧。但至少,我们有理由要求决策者在公开表态时,不应和货币政策一样灵活审慎,因为这实在会误导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和市场对未来政策趋势的判断。
众所周知,在全球实体经济面临严重困境的情形下,中国以出口与投资为引擎的实体经济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而电力需求与政府财税收入这两项重要指标业已显示经济快速下行。国家统计局最近的数据已经很明确: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一季度16.4%,二季度15.9%,三季度15.9%,是在逐季回落。中国工业现在是支撑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的回落,就标志着整个经济的回落。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也在下降:一季度增长幅度35.5%,二季度31.4%,三季度10.5%,其中9月份是3.1%。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巨大撞击,中国经济现在下行的压力确实比较大。而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我们也看到持续的波动和低迷。
毫无疑问地,我们必须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家经济固本培元。
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如果高管表态过于灵活审慎,并有意无意地与即将出台的政策自相矛盾,这对于明确市场预期是不是有害无益?
实际上,有关方面应该很清楚,全球放松信贷救经济之际,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占全球经济总量6%的大国,却重提未来通胀之可能,这不能不令人费解。
我们看到,有关部门总是用M2等数据来掌握货币的松紧度,1997年广义货币(M2)为90995亿元,增长17.3%,引发通胀风险,现在M2增速仍然高达15%以上,M1、M2以及投资增速仍远快于GDP,但实体经济与全球经济却已面目全非。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严峻考验。当出口下降,人民币仍面临升值威胁之时,只有美元利率下降,人民币的利率才能随之下降。所以我们只有以破釜沉舟的英勇气概,才能打赢这场货币战争的攻坚之仗。
如果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还要重提通胀风险,而不提资金使用效率,不免要让人们不得不保持足够的警惕。目前国家的宏调政策趋向是以保增长、促内需为核心,货币政策理当宽松,并密切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
而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三次减息,这在中国历史上殊不多见,显示了宏观政策的着力点真正开始转向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防止过快回落。
降息固然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或也有助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恢复信心。但市场的这些根本转变,仍需取决于将要出台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回落的政策陆续推出。而央行此时减息所释放出的信息实在意义重大:经济增长放缓的步伐超过之前预期。
而且,可以预料,未来几个月,央行将会考虑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并动用财政资源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或还将采取其他举措来支持出口业、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并刺激内需以及推进农村改革。
我们期待政府部门高管今后有关经济走势与政策变化的表态,应力求适度审慎,但不必太灵活。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