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资银行H股绝地反击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01 21:25:00

摘要:中资银行H股绝地反击

中资银行H股绝地反击

 

 

本报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用在资本市场上再贴切不过了,10月的最后一周,中资银行H股集体再次为投资者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周五工行H股收于3.54港元,下跌3.01%。
    10月27日,香港股市出现暴跌行情,恒生中国H股金融行业指数狂跌1012点,跌幅达13%,而保险、银行等重磅股票在此日行情中全面沦陷。中国人寿、中行及工行成为机构狂抛的三大对象,然而,市场尚未从前一日的暴跌中恢复过来,第二日便上演了一幕绝地大反击——10月28日港股便暴涨1580点,涨幅高达14.3%。
    出人意料的是,带动10月28日大盘惊人涨幅的却是此次受到次贷危机波及的国有银行股。前一交易日依然属于领跌板块银行股,到了28日当天变成了拉动指数的“功臣”——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等纷纷开始发力,拉动H股大涨接近10%,而上述三家银行的涨幅也超过了7%。
    “单就业绩而言,银行股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业绩有所下滑,但是依然不能掩盖其2008年的利润增长。”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刘佳章向记者表示,由于市场频频出现暴跌行情,因此包括银行股在内的大部分股票均不能以现行价格来衡量,因为“明显被低估了”。


打响绝地反击战
    香港恒生指数频频的大起大落仿佛过山车驶入一般。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散的同时,香港恒生指数10月27日创下第二大单日跌市,暴跌12.7%,金融股成为机构狂抛的热点。尽管香港金管局已经宣布将再次向银行同业市场注入77.54亿港元,但是却并未提振市场的信心,记者注意到,27日,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股均已跌破其招股价,而香港股市龙头汇丰控股也是出现暴跌14.77%的超跌局面。
    香港分析人士指出,在这轮基金赎回潮,中资金融股恐怕将首当其冲,不少人士认为,继工行及中行跌破招股价后,建行将成下一个。
    对此,刘佳章表示,由于股票市场的连续下跌,香港股市已经距此前的21000点下跌了超过40%。“现在香港股市股票已经出现严重超卖的现象,平均市盈率低于7.7倍。”刘佳章坦言,即便股票跌破招股价也并不稀奇,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股票市值被低估并非香港股市一家,因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包括中国 A 股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都出现了股票价格背离公司表现的情况。
    然而就在市场纷纷预期建行将成为工行、中行后跌破招股价的中资银行股时,港股却在翌日上演了一幕银行股的猛烈反弹。
    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分别出现大涨14.35%和13.89%的情况,将周一的损失几乎悉数收回。受此影响,中国A股市场也呈现出大幅上扬的局面。此前被业内人士预计将跌破招股价的建设银行当日大涨23.28%,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涨幅也分别高达16.43%、22.22%以及15.27%。
    “港股的反弹很大程度上说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和政策面的预期开始转好,呈现出乐观的态度。”一位上海证券公司的分析人士表示,尽管银行股的业绩较以往出现下滑,但是依然保持了不小的增幅,“良好的业绩和市场预期恐怕也为此次的反弹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业绩呈现亮丽报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银行业想要独善其身保持业绩增长,难度很大。但是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依然逆市交出了一份依旧亮丽的成绩单。
    记者发现,截至2008年9月底,交通银行集团资产总额达2.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年初增长18.26%;其中,仅前9个月集团的净利息收入就为502.77亿元,同比增长33.41%,在净运营收入中占87.07%;而其期内净利差和净边际利率则分别达到了3.05%和3.2%,分别较去年提高27个和35个基点。
    除此之外,交通银行承销的短期融资金额的市场占比也升至10.63%;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增长5.29倍;同时,其理财产品销售额增长6.15倍跃至1287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同期的业绩尽管较此前出现了下滑,但是也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截至2008年9月30日,中国银行宣布其前9个月的业绩中,股东应占的利润为599.43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同期增长了31.82%;期内其营业收入大涨26%升至1775多亿元。这也使得中行第三季度的纯利增长了177.62亿元,涨幅11.49%。
    花旗为此在其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将继续维持中国银行的业绩评级,原因就是“该行第三季业绩符合预期以及信贷质素稳定”。
    上述上海证券公司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尽管中国银行业未来业绩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相较于其他行业的业绩下降幅度,依然非常有限,“相信政府会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调整,而有关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银行的业绩增长有所影响”,该人士表示,长期来看,目前银行股的股价大部分都是被低估的,与其真实业绩差距较大。
    但是该人士也坦言,目前的市场形势短期内恐怕难以出现好转,所以未来可能仍将延续震荡调整的局势,银行股等重磅股并不排除有继续下跌的可能,“因为底在哪里现在谁都不知道,相对而言,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也要静观市场的变化,减少风险的损失”。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