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女作家刘芳:每个生命都自带光亮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2-04 16:26:35

摘要:她以心为眼,坚守信念,与命运顽强抗争,帮助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向更多的人传递了温暖,传递了光明。

盲人女作家刘芳:每个生命都自带光亮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2021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每个人都经历过倒计时,有跨年夜里的幸福倒计时;有生日宴会上吹蜡烛的兴奋倒计时;有等待新生命的激动倒计时;也有煎熬时执着到底的铿锵倒计时......生命里似乎有很多倒计时的时刻等待着我们。然而,对于刘芳而言,有一种倒计时,却让她恐惧而无助,那是一种由光明痛苦地走向黑暗的过程。

1997年,刘芳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此后,色彩、影像被一点一点从刘芳的世界里剥离,直到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我完全失明已有13年的时间,即将进入第14个年头。1997年得知自己患上了视网膜色素变性,那不仅仅是恐慌,而是多种心理的交替出现。当时最希望的就是医生误诊,希望那只是一场噩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病真切地摆在我的面前,我不得不接受,所以,随后就是恐惧一波一波地袭来,绝望一次次把我推进黑夜的深渊。”刘芳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那时的自己,整个人都是混沌不堪的。

时光的流逝静寂无声,刘芳慢慢学会了与黑暗和解,她坚信,在失明之前她的内心已经盛满了色彩和爱!失明之后,酷爱文学的刘芳并没有停止阅读的脚步,并且,相继出版了《石榴青青》、《花开十年》和《慢慢想》三本书。她以心为眼,坚守信念,与命运顽强抗争,帮助了众多学生和家长,向更多的人传递了温暖,传递了光明。

失明倒计时

1971年生的刘芳,5岁时和母亲跟随父亲支援贵阳三县建设来到白云区,毕业后,扎根农村教育21年。

1997年开始,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渐渐失明。此后,刘芳的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2001年,她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是《笑傲江湖》。2006年,她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经历了从“白”到“黑”的人生转折。那一年,她36岁,儿子只有11岁。

从光明慢慢走向黑暗后,刘芳最初的感觉是命运被撕碎了,整个人都濒临崩溃。

当时,校长建议刘芳考虑办理病退安心休养,她却回答说:“眼睛瞎了,可心是亮的,我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成绩”。带着心中的阳光,刘芳下苦功夫将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备熟,再将知识点、考点、难点逐一梳理,长篇的文言文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她让学生课上朗读,然后师生一起来点评。没想到,她教的班级语文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还出了两个中考语文单科状元,至今全校无人超越。

此后的日子,刘芳努力地一点一点把被撕碎的命运拼凑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失明之前,刘芳就酷爱读书。她常去逛书店,打开一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当墨香弥漫胸腔,那字字句句就仿佛飞了出来,如萤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失明之后,刘芳并没有停止阅读的脚步。通过盲人阅读软件,她读了100多本书,而她最喜欢《活着》里面“富贵”这个人物形象。刘芳说,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个有很大勇气的小人物。

“其实我自己也是个有勇气的人,因为现在的我,终于微笑着说,我是盲人了,内心如此坦然。”当心灵重新走向光明的时候,这些年,刘芳一直没有停下追求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的脚步。

2011年,为了充实自己,刘芳借助盲人打字软件,用电脑写了一部描写青春生活、工作和爱情的小说——《石榴青青》。这本17万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描绘了一群从事农村教育的青年教师的理想、工作、爱情和友情,其中,既有刘芳和她的学生们日常小故事,也融进了刘芳从事农村教育的心得体会。

序言里的第一句话是:“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

2016年,刘芳的另外一本长达28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花开十年》再次“面世”。这本书讲述了十年间,贵州山区女教师刘芳从黑暗走向内心的光明的教学历程。分别以玫瑰花开、百合花开、太阳花开、杜鹃花开、栀子花开、茉莉花开、海棠花开、丁香花开、芙蓉花开、蔷薇花开为喻展现心路转变、推进故事的进展。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在小说里这样写到:“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读过她的书后发现,刘芳只是失去了影像,却从来没有失去这个世界。

开启新征程

阅读和写作如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般滋养心灵。

2021年初,继《石榴青青》《花开十年》之后,刘芳又出版了一本随笔精选集——《慢慢想》。书中收录了作者近六年来的三十多篇随笔作品,有分享个人成长的,有回忆亲人朋友的,有针砭社会现象的,有带你看风景的,也有调侃逸闻趣事的,还有记录生活中感动的瞬间的。通过对身边人、身边事的观察,幽默风趣地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独特的人生见解。

1.jpg

对于《慢慢想》随笔精选集名字的由来,刘芳在采访中表示:“因为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和社会,很多时候很多人看书比较急功近利。比如说如何一夜暴富、一夜摆脱情感纠葛,好多好多想法就想一蹴而就。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的,生活就是这样点点滴滴地积累,点点滴滴地改变。所以,我想写书也好,看书也好,都应该像品茶一样,像弹琴一样,像聊天一样,像欣赏风景一样,你只有慢慢来才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听到你想听到的,悟出你想悟出的,这就是我想给这本散文集定这个名字的原因。”

特殊的人生经历让刘芳拥有了独特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人生见解。跟随一位盲人看世界,通过盲人的视角和笔端,感受她的心路历程,欣赏一片不一样的风景。

整本文集中,刘芳最喜欢的是那篇《我的父亲》,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少言寡语、但对女儿充满关爱的父亲的形象。父亲会穿着灰蓝色的工作服,站在很多家长的身后,等待女儿走出考场,然后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西红柿递给女儿;他会在贫穷时期去河里钓鱼,并将一条鱼最好的部位留给女儿;他会时不时往女儿的抽屉里放上一两枚一分钱的硬币,旨在为女儿在盛夏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有冰棍吃......

就是这样的一位父亲,让刘芳原本贫穷的童年,温暖而甜蜜。

“我的父亲已离开了我,他是这个世界上我最爱和最爱我的人。我希望有些东西能被传承下去,也被我的儿子看到、了解到,并且能够理解我的内心。”刘芳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也是得益于她的父亲给她订阅的很多很多的书报杂志。

如今的刘芳,乐观而坚强。采访的过程中,她幽默、打趣的话语,记者记忆犹新。

“如今,我已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残缺,接受了别人对待残缺的态度,接受了自己的改变,别人也看到了我的变化,看到了我在黑暗里找到了光明。”不过,在刘芳看来,这种在别人眼里所谓的“找到了光明”,不过是她一次又一次撕开生命的口子,让新鲜的空气透进生命的过程。

即便如此,刘芳依然坚信,每个生命都是自带光亮的。

据记者了解,刘芳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中宣部时代楷模、全国总工会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最美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如今,她担任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阅读推广大使、贵阳市盲协主席,并被新华社誉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