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疫后中国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 专家建议抓住窗口期以改革促发展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1-22 19:21:10

摘要:“从总量上看,由于去年的基数比较低,今年经济增速会有个强劲的上升,特别是一季度,但微观主体困难和局面可能并不像宏观数据这样上扬和明显改观。所以,宏观和微观背离的这种现象在今年会更趋突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

疫后中国经济复苏仍面临挑战  专家建议抓住窗口期以改革促发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暴发以及在全球的蔓延,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得益于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逆周期稳增长的政策,去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大幅下滑趋势,并在年末的答卷中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国家。

不过,疫情之下的逆势增长,并不意味着就能从此高枕无忧。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副主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闫衍表示,新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近期国内疫情在多地零星暴发,全球疫情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经济复苏还有一定的压力,大国的博弈和逆全球化风险也将导致全球复苏不均衡。

从IMF预测来看,全球经济增长继续放缓,从世界银行角度来看,最新的2021年1月份预测的数据,全球经济增长4.0%,相比去年6月预测的4.2%,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

“从总量上看,由于去年的基数比较低,今年经济增速会有个强劲的上升,特别是一季度,但微观主体困难和局面可能并不像宏观数据这样上扬和明显改观。所以,宏观和微观背离的这种现象在今年会更趋突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

挑战仍在

“去年面临三重压力,一是疫情的严重冲击;二是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三是美国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在这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单,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全年增长2.3%,超出预期。”王一鸣表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疫后中国经济大幅反弹,从GDP增长来看,四季度大幅反弹到6.5%,高于2019年同期6.0%的增长速度;主要的生产数据、需求数据明显在四季度和12月份有了修复和反弹,进口和出口有了超预期增长;CPI和PPI在调控范围之内;M2和社融增长速度在过去四个季度都有比较快速的增长。

不过,王一鸣也表示,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显现,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

在闫衍看来,2021年或存在宏观数据高景气与微观主体困境背离的问题。随着主要出口国家内部生产恢复,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依赖有所弱化。尽管全球需求恢复,对我国的出口会带来一定的支撑,但超预期的增长趋势可能会放缓。因此,我国可能面临未来出口的不确定性。

从主要数据来看,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均快速增长,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趋于保守,企业的投资动力不足。因此,储蓄变化反映了投资和消费未来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收入尽管保持了上涨的趋势,但和名义GDP增长比较来看,仍然比较弱。在就业压力增长的背景下,收入的增长相对也是比较小的。

从工业生产利润增长来看,目前工业生产利润运行仍然处于低位,在疫情得到有控制以后,工业生产的利润增长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修复,但目前还处于低位。

债务方面,闫衍警告,应注意控制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规模相对比较大的,需要重点关注。

“过去多轮信用扩张,尤其去年第四轮信用扩张以后,我们的信用风险仍然处于高位,疫情冲击下宏观杠杆率进一步攀升,使我们面临的债务压力和债务风险可能比较突出。从中国债务总量来看,目前我们的债务总量居于全球前列,总体杠杆率仍然比较高,中国的债务大概占到新兴市场国家所有债务总量的63%。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债务占全球债务的比例大概是20%左右。中国的债务总量和我们所面临的债务风险仍然是比较大的。”闫衍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CMF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供需结构失衡。疫情冲击以来,供给一直快于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在未来仍会存在。

同时,不同所有制投资恢复程度不同,国有投资小幅要好于居民、民间投资,这种趋势尽管有所减弱,但随着疫情的影响,此种不均衡态势还会保持。

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2021年在宽货币、宽信用政策支撑下,金融业发展有比较明显的抬升,而实体经济增长受影响冲击明显

,因此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的不平衡在未来仍将存在。

此外,不同规模企业在经营业绩改善角度来看也存在失衡的情况,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要远远大于大中型企业,因此,中国经济在修复过程中仍然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改革正当时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看来,当前我国正面临美国新政府调整政策的窗口期,应利用好错峰发展的时间窗口,应对全球变局。

从经济增长动能来看,新动能逆势增长,我国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望继续成为推动新动能发展的基础。目前,高科技产业逆势增长并将持续把产业链转向国内,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都有助于未来新动能的增长。

“利用这样的错峰发展机会,一方面要全面地塑造自由贸易的国家形象,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改革措施的落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双边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包括目前已经签署的RECP和中欧投资协定。”闫衍表示。

同时,要保持宏观操作的连续性、可持续性和调整弹性,还要关注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强调要提质增效和增强可持续性;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从这个基调来看,政策会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具有渐进性。”王一鸣表示。比如,赤字率可能要下调;“十四五”开局之年,建设项目需求比较大,前些年的专项债也会陆续到期,专项债还是要保持适度规模。

“宏观政策、需求、供给,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还得要靠改革,要发挥改革的引领和先导作用,越是面对挑战、风险,越要深化改革开放。”王一鸣表示。

王一鸣建议,随着经济的恢复,要推进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制度,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热情;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还可以采取一些更积极的措施,来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