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北京银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根本定位 创新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1-15 16:59:14

摘要:2021年,北京银行成立25周年。25年来,北京银行一路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打造了首都金融业优秀品牌。

2021年,北京银行成立25周年。25年来,北京银行一路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打造了首都金融业优秀品牌。

25年来,北京银行始终立足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源,扎根首都市场,坚守“服务中小企业”的根本定位,加快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业务模式实现了由简单的存贷汇向本外币、离在岸、融资+融智、线下+线上的综合化一站式服务转变,为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创业创新注入了强劲的金融活水。

助力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作为一家中小银行,北京银行深知小微企业创业之艰难、发展之不易,因此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定位,25年矢志不移,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服务小微企业的优质品牌。

一直以来,北京银行创新产品体系。2001年,北京银行率先推出“小巨人发展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2007年正式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品牌,打造了涵盖初创、成长、成熟整个企业生命周期、50余种产品的“小巨人”产品体系,包括适合于初创期企业的创业贷、见贷即保、文创普惠贷等准信用、标准化产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适用于成长期企业的成长贷、智权贷、永续贷等产品,提升信贷灵活性;适用于成熟期企业的并购贷款、融信宝、主动授信等产品以及债券承销、现金管理等,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微信截图_20210115165731.png

同时,北京银行不断摸索总结,创新推出小微特色支行、信贷工厂等特色模式,持续提升普惠金融专职专业化水平。总行层面,强化小企业事业部对民营、小微业务的前中后台集约化管理,贴合首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成立文化金融中心、科技金融中心,加大文化、科技领域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分行层面,打造13家“信贷工厂”,实现“批量化营销、标准化审贷、差异化贷后、特色化激励”,推动小微业务专职专业化运营。单笔贷款审批时间缩短至最快1天。支行层面,设立56家小微业务特色支行,包括25家小微特色支行,创新打造雍和、大望路2家文创专营支行,21家文创特色支行以及23家科技特色支行,并连续4年成为获评人行中关村中心支行A档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数量最多且质量最好银行。

此外,北京银行积极加快小微业务数字化转型步伐。启动“京匠工程”普惠金融业务中台系统建设项目和“线上信贷工厂”项目,全面打造系统化、智能化的普惠小微全流程业务系统;启动“普惠金融线上拓客项目”建设,围绕前端营销环节提升客户倍增能力;上线业内首个对公线上业务管理平台应用项目——银担在线系统,拓宽业务合作渠道。创新数字化的特色产品。

统计显示,北京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90多亿元增长到现在的近5000亿元,带动数百万人就业,助力万千梦想成真。众多小微企业从10万元、50万元贷款开始,获得北京银行长期稳定支持,直至发展壮大。

目前,北京银行“小巨人”品牌已成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业内知名品牌,北京银行也先后多次获得“年度最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银行”“北京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银行”等荣誉称号。

打造两大特色品牌

差异化、特色化是中小银行的生存之道、立行之本,同时也是北京银行公司业务重点打造的方向。

25年来,北京银行充分依托首都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金融资源与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打造了鲜明的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服务特色。目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贷款全行占比接近15%,成为了推动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实践探索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率先支持联想、用友等一批高新技术领域小微民营企业发展;2000年,率先成立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命名的管理部;2001年率先在中关村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营支行;2011年率先设立中关村地区首家分行级金融机构——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成为国内科技金融领域的先行者、排头兵。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641.9亿元,较年初增75.6亿元;其中,北京地区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088.14亿元,全行占比66.3%,较年初增95亿元,增速9.6%。累计为2.9万家科技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6200亿元,服务北京市86%的中小板、85%的创业板、76%的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

在北京地区63家科创板申请企业中,46家是北京银行的客户,占比73%,累计授信156.4亿元。科技金融贷款在中关村示范区始终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北京银行积极打造文化金融特色。自成立以来,北京银行紧贴首都发展脉搏,建设“文创企业最佳服务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率先探索文化金融,开创了多项第一。

一是实践探索早。2006年,北京银行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递交《构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课题,就此开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探索之路。

二是战略定位高。北京银行早在2009年就已树立全行文化金融战略定位,将文化金融写入全行发展规划,并由总行小企业事业部牵头全行文化金融工作。

三是市场份额大。北京银行自推出“创意贷”文化金融品牌以来,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自北京有文化金融分类统计以来市场份额始终位居第一,在第一届和第二届“首都文化企业30强、30佳”入围的120家企业中,近70%的企业都是由北京银行支持的。

四是支持领域广。北京银行文化金融覆盖内容创作生产、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九大领域。

五是小微服务多。北京银行服务文化金融客户中90%以上为小微企业,是同业中小微文创金融服务最多、下沉客户最小的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北京银行已累计为超过9000家文创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超过3300亿元,支持了博纳影业、完美世界、锋尚世纪等一批文化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创新拓宽发展空间

在发展中,北京银行投行业务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本源,围绕企业融资需求,逐步建立了涵盖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银团贷款、并购业务、机构理财销售、财务顾问撮合、标准化票据承销等在内的11大类共计36个产品,形成了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产品体系。

同时,围绕服务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及脱贫攻坚,发行300亿绿色金融债券、全国首单水务类绿色债券、市场首单绿色金融银团贷款、北京市首单扶贫票据、新疆地区首单产业扶贫债券等,受到交易商协会等主管机构多次通报表扬,新疆扶贫债券入选了人民银行全国扶贫示范案例。

微信截图_20210115165752.png

另外,在抗疫期间,围绕服务疫情防控,北京银行发行460亿元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券,专项服务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累计承销发行疫情防控债57.5亿元,成为银行间市场疫情防控债券承销规模最大的首都金融机构;围绕服务首都建设,针对北京冬奥会、城市副中心建设、世园会、大兴机场建设等首都重点工程以及地区核心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债券、银团、并购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

此外,北京银行机构业务优势不断巩固,智慧生态场景持续开拓。北京银行自成立以来就将机构业务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2014年成立机构客户室,组建机构业务专业服务团队。2020年,为提升机构客户战略地位,北京银行在总行层面成立机构业务部,全面夯实机构客户合作基础,开启机构业务合作新篇章。财政业务方面,北京银行先后取得了北京市市级和西城、东城、海淀、朝阳等九个区的主要国库资金支付业务,服务市、区级机关单位1600余家。

同时,服务市属单位820余家,占市属单位数量超60%,每年为各大市属机关单位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笔数超70万笔,年支付金额超1000亿元;累计参与6000亿元以上的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承销份额名列前茅。

社保业务方面,北京银行自2001年起开始承办北京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存储和结算业务,为首都百姓制作发放社保卡超过2400万张,覆盖全市近2500家定点机构。

医疗业务方面,北京银行于2012年与北京市卫生系统相关委办单位联合推出了“京医通”惠民工程,覆盖北京27家三级及以上医院,发放“京医通”卡超过2400万张,单日挂号量超10万次,市属门诊预约率近90%,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预约挂号入口,极大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北京银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医通”APP已上线首都儿科研究所、安贞医院、天坛医院等多家市属医院,以“智慧医疗”新服务为百姓看病就医带去新体验。

教育业务方面,北京银行服务全国高校近100所、中小学等教育机构1000余家。其中,服务北京市市属高校占比超90%;服务市属中小学占比近30%。累计发放助学贷款近4.5亿元,支持8万余名高校学子完成学业。率先推出“教育e通”行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此外,为提升企业综合化服务水平,北京银行于2020年3月成立交易银行部,全方位整合渠道、产品、服务和系统,依托金融科技,加速构建交易银行生态体系,在互联网渠道业务创新、智能化服务、场景化金融等方面重点突破,助力全行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升级。

目前,北京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全力推进各类产品投研能力和高技术含量服务输出能力提升,向“支付结算”“贸易融资”“跨境金融”“网络金融”“财资管理”五大板块转型初见成效,各业务板块生态圈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面对未来,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抓“十四五”时期各项业务发展机遇,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大力支持首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战略,积极服务“两新一重”、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

同时,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打造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升级版。加快数字技术对公司业务前中后台的体系化再造,积极构筑在数字普惠金融、机构业务生态场景等领域的全新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服务能力。(简宁)

编辑:史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