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保险2020年关键词:抗疫显担当,创新显精神,扶贫显真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1-02 17:12:00
于是/文
【导语】
2020年接近尾声。
这一年,从年初直到岁末,新冠肺炎疫情的乌云笼罩全球,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
这一年,中国人以果敢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决心,迅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蔓延,积极帮助全球抗疫,展现出中国担当;
这一年,啃硬骨头、打硬仗,攻克困扰全球的贫困难题,蕴含的是中国精神;
这一年,党中央统筹全局,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体现的是中国力量。
这一年,是我国关键历史交汇点,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启幕在即,脱贫攻坚即将迎来全面胜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与祖国同频共振,这是中国企业的使命和情怀,也是阳光保险坚守的信念。2020年,阳光保险用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迎难而上、服从大局,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
勇于担当 全力抗疫
“危机时刻一切听从政府安排,责无旁贷,全力以赴。” 面对突发的疫情,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明确了三大中心任务:一是全力支持国家的抗疫行动;二是千方百计给客户做好保障;三是不惜代价做好员工的安全保障。
为了全力支持国家抗疫,阳光保险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在疫情发生之初,阳光融和医院就选派优秀医护人员跟随山东医疗队首批驰援湖北。作为为山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承担城市集中救治重任的非公立医院,阳光融和医院连夜改造“防治楼”,创新“鸡尾酒疗法”,到春季疫情结束时,阳光融和医院实现了“住院新冠肺炎病人零死亡、一线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农历大年初一,阳光保险率先向武汉地区和全国驰援武汉地区的医务人员及家属捐助每人50万元的疫情保险,伴随疫情的蔓延,2月1日至10日,阳光保险又逐步把范围扩大到北京、深圳、海南等地。
为了给客户做好保障,阳光保险针对特殊时期推出了特殊保障。在保险行业率先发布疫情应急服务方案,新增疫情专项保障险种,给投保人增加疫情专项保障。
为了给员工做好安全保障,阳光保险更是不惜一切代价。 董事长张维功提出“公司最大的财富是员工,疫情期间,确保全体阳光人的安全是阳光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 为了保护好28万名员工,阳光保险多措并举:在管理上,对全系统员工实行网格化管理,线上统计监测员工的身体状况和行程动态;在保障上,如果阳光保险员工及员工家属不幸染疫或身故,将发放10万元关爱金或30万元身故慰问金,保障总人数近89万,阳光保险是行业中唯一一家把员工家属也列入到关爱范围的企业。
疫情肆虐时,阳光保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疫情稳定后,顶着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明确表示“全系统任何机构不得克扣员工的工资福利”,并做出“不裁员、不降薪、不降员工父母津贴”的承诺,成为助力“六稳”“六保”的重要力量。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员工生命”“力所能及地增添一点阳光”。尽己之力,全力抗疫,服务大局,这是阳光保险所展现出来的责任与担当。
危中谋机 创新赋能
“疫情反映出在保险的保障服务方面还有太多需要加强的地方。许多产品领域涉及不够,个性化的体现也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保险业老兵,张维功敏锐地看到了疫情为保险业带来的机会。“太多老百姓的保险需求还没有满足,在经济社会变革进步过程之中还有许多的保障和服务没有跟上,这是保险业的挑战,也是保险业的机遇。”
牢记保险初心、坚守保险姓保,阳光保险客观分析了疫情对公司的影响及机遇,打响了“百日会战”、 “秋收战役”、“决战20”三大战役。到2020年底,阳光保险集团营业收入达1100亿,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保费收入、新单期交规模保费、新业务价值均增速均大幅超越市场。产险非车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也优于行业。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多元的保障需求、复杂的场景环境,创新是保险公司持续前行的动力。
对于阳光保险而言,创新一直是前行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打造“保险+医疗”生态 ,完善产业链布局、强化业务协同;另一方面,使用前沿科技为保险赋能,不断提质增效、改善用户体验。
6月22日,“阳光汇”人伤医疗审核服务中心在阳光融和医院成立。该中心成立后,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阳光财险在全行业率先实现了人伤案件全国集中审核;研发出业内首款“道路交通临床路径”赔偿标准数据库;利用OCR、5G视频等技术简化理赔流程,实现商业保险互联网在线理赔;依托融和医院专职护士,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伤病患者理赔“爱陪伴”在线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同保险业务无缝链接,实现“保险+”的生态协同,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
科技创新为阳光保险赋能。阳光保险的智能机器人工程正全面布局,客服机器人实现业内首创车险智能语音报案。此外,阳光财险全面实现车险承保全流程线上化,阳光人寿推出“易理赔”“微服务”“云展业”“远问诊”四项服务举措。疫情是对保险公司线上能力的全面检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阳光保险近年来积累的科技能力,在此次疫情期间经受住了考验。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两个月内:“我家阳光”平均日活跃人数同比提高46.8%;“车生活”续保率达75.96%;“全能保”实现了线上远程支持业务员展业,疫情期间车险出单率达93%以上;通过电话和线上服务渠道,累计服务客户313万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8.87%。技术赋能,让阳光保险的服务更“高效、便捷、贴心”。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为了使人才培养和企业优势资源更加有机结合,近日,经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阳光保险集团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此次获批设站的唯一一家保险公司,标志着阳光保险集团“产、学、研”一体化迈入新阶段。
标本兼治 创新扶贫模式
“企业不能只追求物质财富创造,更要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阳光保险重要的工作来抓。“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阳光保险从成立之初,就积极投身扶贫事业。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从2008年开始,阳光保险在全国22个省区捐资共建了66所阳光保险博爱学校,惠及在校师生超过2.5万名。2018年,阳光保险又启动“双生计划”——“万名贫困生帮扶计划”、“万名村医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面向“三区三州”等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定向帮扶万名贫困地区乡村学生、定向培养万名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实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截至2020年8月,“双生计划”已覆盖34个国家级贫困县、73所学校,资助学生3万余人次,累计捐助资金超3400万元;在内蒙、吉林、山东等地县市培训乡村医生超过10000名,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站69家。
“脱贫只是初级目标,致富是一个追求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才是追求目标。” 张维功认为,扶贫要扶到根上,不能简单的“一捐了之”,“输血”只能解决一时困难,“造血”才是真正的长效机制。
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安图县的龙泉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8年,张维功来这里看过之后,下决心要帮助乡亲们尽快脱贫,他带着全体领导班子召开了三次专项研讨会议,为龙泉村制定了全面、多维的扶贫方案。阳光保险依托当地的特色和资源,建起了冰泉大米生态农场、冰泉煎饼加工厂、有机木耳专业生产合作社,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进行管理,从生产、销售、品牌打造等全方位扶持企业发展。截至2020年9月底,阳光保险在龙泉村建设的煎饼厂、龙泉大米基地年销售收入累计已超过385万元,利润超过90万元。
“在农村,不管种植业养殖业还是整个农村经济,抗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这些原因造成了脱贫道路上的一些新困难,但这些困难都可以用商业保险的方式很好地加以解决。”张维功深知保险在扶贫方面的天然优势。
2019年初,阳光保险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乌素图镇15000多亩的主力经济作物胡萝卜,承保了“胡萝卜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当胡萝卜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通过核定市场价与目标价的差额确定保险赔偿费用,农户就能拿到理赔款。2019年秋季,胡萝卜出现滞销,投保的当地贫困农户通过扶贫保险挽回了损失933万元。
2020年8月,阳光保险又为陕西延安市志丹县3642.5亩受灾果树赔款437.106万元,仅石洼庄行政村一户农民就收到了绝产苹果树的赔款16.8万元。
从西南到东北,从教育到医疗,从资金到保障,从扶智到“扶志”,几年来,阳光保险的公益脚印已遍布大江南北。多维度多层次,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标本兼治,切切实实解决了实际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贡献了阳光智慧、打造出了阳光方案。
【结语】
截至2020年末,阳光保险累计承保的保险风险已达1267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1933亿元,累计上缴税收513亿元;为42家大型央企提供近4000亿元的风险保障;为“一带一路”沿线57个项目提供497亿的风险保障;累计为81.4万户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融资金额近700亿。
2020年,阳光保险十五岁,这名青春少年,抗疫一线冲锋在前,危中寻机、做强主业,为我国经济的复苏增添一份力量;创新道路上坚守主业、充满活力,不断突破自我、立足前沿;扶贫土地上持之以恒,多维扶贫、标本兼治,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贡献微薄之力。成立十五年来,阳光保险始终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
2021年的钟声即将响起。
新起点、新面貌、守初心、强定力、重责任,阳光保险向着2021年,再出发!
编辑:柴冠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