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粮食安全:解决“种子”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20 18:39:29

摘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表明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采取切实行动,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2月19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发展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粮食安全:解决“种子”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明年经济工作八大重点之一,意义深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大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其中之一。

种子安全与否,会影响着粮食的产能和品质。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表明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采取切实行动,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2月19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发展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中国耕地数量有限,粮食生产关键之举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种子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看来,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极其重要,它在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当于工业生产里的芯片,这是一项核心技术。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双循环大背景下,更要做好耕地保护,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打好“种业翻身仗”

“米袋子”“菜篮子”稳产保供,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

会议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和农副产品必须立足国内稳产保供,以国内市场的稳定性应对未来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

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源保护和利用,以及种子库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住主动权。”李国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消息,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十四五”及2021年种业工作。“‘十四五’要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种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

廖洪乐认为,接下来打好“种业翻身仗”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将我国传统的种子资源基因保留下来,建设好种子库。二是提高育种技术,让好的种子实现增量商品化。

“我们还需要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增加国有品种的研发力度。研发目标既要瞄准产量,也要瞄准品质,还要尽量强化新品种对机械化收割的适应力,提高新品种的防虫抗灾等特性。”在种业方面,吴天龙对本报记者说。

此外,吴天龙还强调,在双循环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做好耕地保护。“我们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将近世界20%的人口,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延续需要耕地数量和质量的长期双保证。”吴天龙说。

遏制耕地“非农化”

本报注意到,耕地问题也在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重点提及。

此次会议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经济发展,农业多功能需要,一些地方出现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倾向。解决种子和耕地现实突出问题,保护黑土地,既守住耕地总量,也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助力国家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李国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提法,在今年下半年的政策文件中被屡次提及。

这其中包括,国办于9月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

还有,11月国办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挖塘。

为此,国办发文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粮食安全饭碗必须端牢。9月18日,国新办就《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有关情况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为加强耕地保护,先后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还出台了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政策措施。

此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表示,一些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耕地“非农化”现象在不少地区仍然突出。他说:“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损害粮食产能,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在此背景下,上述《通知》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吴宏耀还强调,一定要有底线风险意识,“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粮食安全的饭碗必须端牢”。

“耕地方面,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吴天龙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