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冲上2500亿,淬炼成长的长城汽车完成“自我重塑”
又一家2500亿市值车企的诞生
12月18日,长城汽车(601633.SH)收盘价28.97元/股,这家汽车公司总市值突破2500亿。
在过去半年里,资本市场逐渐认可了长城汽车的表现。自今年7月份起,长城汽车的股价开始攀升,股价由7月份7.7元/股涨至目前超过28元/股的水平,成为A股整车制造行业的第三。
疫情之下,长城汽车新车销量的回升为其股价提升贡献了坚实基础。今年1-11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96.14万辆;其新能源品牌欧拉,11月销售新车11.59万辆,同比暴增415%,实现9连涨,稳居新能源行业第一阵营,而“国民神车”第三代哈弗H6的11月销量再破两万。
按目前销量预估,长城汽车完成公司下调后的102万辆年度销售目标并非难事。多个机构在近期也维持了“买入”或看好的评级。
而立之年车企的中年危机感
虽然这家公司已蜕变为年销量连续破百万辆的行业巨头,但其股价在过去三年里还是经历了大幅波动。
迭代、转型更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长城汽车涅槃重生的关键词。
就在今年7月13日,长城汽车在官网发布了一则电影短片,董事长魏建军分享了创立企业30年来的心路历程,“如果我们看不到颠覆性的变化,被颠覆的一定是我们。”魏建军在影片里这样描述看到的“危机”。
作为一家从河北保定一隅的成长至销量百万的标杆性民营车企,从瞄准SUV市场、聚焦资源调整生产线、打造旗舰产品哈弗H6,再到推出高端豪华SUV品牌WEY,长城汽车在成长中精准地抓住了过去中国汽车市场的过去几个重要的增长点。
但在汽车行业处在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发生之际,传统车企依靠过去积累就能“躺赢”的日子一去不返。
随着传统燃油车进入存量市场拼争阶段,汽车行业由过去十年的中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期。一方面更加智能化、具有网联功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下一代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优质的传统内燃机汽车同样需要新技术加持,高质量产品才会受到青睐。
由波士顿咨询发布的《做好准备,未来出行的市场结构将发生巨变》的一文中,就描绘了未来汽车业诸多场景的巨大改变,包括电动车市场增长对汽车公司营收、业务结构产生的潜在巨大影响:“电池驱动的电动车(BEVs),电动车及自动驾驶汽车零部件、数据及互联服务以及按需出行产品将在2035年贡献行业利润的40%,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仅为1%。”
随着特斯拉等新势力的“入侵”,以及电动车上下游相关产品技术的更新,传统汽车公司都不约而同将“转型”成科技公司作为一种解决生存之路的共识。
这也让长城汽车的高层萌生了反思和变革的意识,魏建军在今年7月内部信里更是明确提出了确立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
面对未来,重塑长城汽车
打造未来值得购买的汽车需要多方面调整和改变,最根本的是要有全方位的改革来匹配,可以说,这是一次“再造长城汽车”的运动。不同于新造车势力,传统汽车公司面对这场变革注定要考虑到传统业务的基本盘,在考虑未来布局同时,还要努力保持传统业务优势带来的现金流。
随着新一代哈弗H6、WEY VV7、欧拉黑猫等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迭代及面市,长城汽车开启了新的产品上升周期。如何利用产品销量爬坡的“窗口期”,加速技术研发、人员架构至关重要。
事实上,进入2020年,长城汽车密集发布了多个新的技术。7月,高智能模块化技术平台长城柠檬、智能专业越野平台坦克以及咖啡智能系统在其总部亮相,平台化战略的深化将加速公司新车型投放;12月,"柠檬混动DHT"全球首发,打破了合资品牌在混动技术领域的垄断,有助于让长城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加速一体化,助推企业进入新能源细分市场的可能。
虽然乍听上去,长城汽车这些技术平台的命名有些出圈,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在新技术平台的推出以及刷爆眼球营销打法的背后的变革——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调整。
企业战略层面,长城汽车在7月提出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开始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互联网公司转型。可以说,这一战略转型,相当于长城汽车开启了新一轮的“创业”,需要足够的勇气与魄力!
组织架构上,长城汽车今年陆续实现了业务单元和功能打通:更让了解用户的一线人员有权参与决策,这样做的好处是品牌塑造地“更接地气”,双十一直播广受好评就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有效性。
文化层面,企业文化是贯穿一家公司最基本的主线,也是最难变革的。长城汽车敢于向自己“开刀”,通过“绿智潮玩嗨世界、廉信创变共分享、每天进步一点点”全新企业文化焕新,引领企业走向更加充满自信、懂得思考的未来。
整体而言,今年长城汽车的一系列举措都说明这家已到而立之年的企业还拥有无畏前行的决心及勇气。就像董事长魏建军在电影短片中提到的那样,长城汽车需要在汽车业转型期重塑自我,而一系列壮士断腕般的变革调整将会为它赢得生机,在智能化、电动化未来汽车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编辑:史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