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产业扶贫百舸争流 “巴彦模式”获全省复制推广
残疾人工友们在残疾人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劳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喂马、装玉米、打扫场院……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残疾人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王明和残疾人工友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着。
51岁的王明是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的脱贫户,2016年因一场车祸致残。当时,他的女儿正就读高中,妻子同为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此后,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残疾人养殖专业合作社向他伸出援手,王明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今,他每个月打零工就能赚得1000元,年底还有1000元的分红。
贫困残疾人由于环境的障碍,自身发展能力弱,收入来源有限,家庭支出大,多为支出型贫困。巴彦县将扶贫攻坚重点聚焦贫困残疾人弱势群体,加大政府主导,凝聚部门合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建立了“4+1”产业扶贫模式,织密扶残惠残网络。
而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村残疾人养殖专业合作社正是哈尔滨市巴彦县“4+1”产业扶贫模式中的一个缩影。
据记者了解,几年来,哈尔滨市残联深入一线发现、试验、总结、规范,探索实践了残疾人脱贫解困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残疾人贫困边缘群体两个市级数据库平台,把全市14833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和近15万名残疾人困难群体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畴,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不断发生积极变化。
“4+1”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哈尔滨积极探索推广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在促进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上下“绣花”功夫,努力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据记者了解,在哈尔滨市残联指导下,巴彦县残联摸索总结出了帮助特困残疾人持续增收的“4+1”模式,“4”即县、乡(镇)政府主导、县残联组织实施、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接、社会爱心力量助推;“1”为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以股东或打工者的身份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社。“4+1”模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承责的有机整体,通过整合各级政府和社会爱心力量助力合作社有序规范运营,让入社贫困残疾人每年分红不得低于20%的股金回报。
数据显示,巴彦县持证残疾人25366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371人,占全县残疾人总数的5.4%。近年来,通过强化政策落实,硬化帮扶措施,整合社会力量帮扶,使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就已实现全部脱贫。巴彦县创建的“4+1”扶贫模式在黑龙江省残联系统推进扶贫攻坚会议上被确定为“巴彦模式”,并在省内予以复制推广。
通过对“巴彦模式”等基层残疾人脱贫工作经验的推广,哈尔滨不断建立健全贫困残疾人兴业增收、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重视已脱贫残疾人返贫和新发生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工作,认真核实贫困边缘户和有返贫风险的残疾人状况,研究制定巩固贫困残疾人脱贫成效及防止返贫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研究建立解决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一人一策,一户一策”和动态跟踪管理,不断巩固着全省贫困残疾人现有的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在总结巴彦县基层实践基础上,哈尔滨实施了特困残疾人持续增收行动,打造出政府主导+残联组织实施+农村专业合作社承接+社会爱心力量助推,特困残疾人及其家属以股东和打工者身份参与其中的“4+1”模式。由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出资150.2万元支持的18个项目,惠及了300余名特困残疾人,实现分红23.66万元。
如今,随着产业扶贫的纵深推进,哈尔滨从“输血”援助到“造血”支援,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全市建档立卡残疾人相继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关注贫困边缘残疾人,提高脱贫解困水平
除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哈尔滨在帮扶过程中扩大了覆盖面,将贫困边缘的残疾人也纳入脱贫解困工作范畴,解决贫困残疾人增加的风险问题。
据记者了解,为全面全方位地推进残疾人群体脱贫工作,哈尔滨市通过细致分类,划分出了两类贫困边缘残疾人群体,一类为“三低”困难残疾人,是指未进入建档立卡范畴的低保、低收入和低收入困难家庭的残疾人,另一类为隐性困难残疾人,是前“三低”之外有就业能力,但基本处于失业状态没有经济收入的残疾人。
为了精准甄别、落实每个贫困边缘残疾人脱贫解困的真实需求,哈尔滨残联对贫困边缘残疾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入户摸查,以需求为导向选择适合的专项增收行动,围绕需求组合增收行动、实现叠加发力,形成供需无缝对接的个性化脱贫解困方案。将供需对接结果进行梳理、建档立卡,形成贫困边缘人脱贫解困台账。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为推动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提供动态依据。
据统计,哈尔滨市贫困边缘残疾人群体“三低”困难残疾人有48000余人;隐性困难残疾人接近10万余人。
根据贫困边缘群体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早在2018年,哈尔滨市残联实施了“六个专项行动”,通过实施强智立志促增收行动,解决残疾人观念保守落后、缺乏致富技能等问题,引导残疾人自主投入到脱贫行动中来;实施网络就业增收行动,通过打造覆盖城乡的网络就业平台,帮助困难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稳定增收;实施规模化就业增收行动,通过落实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奖励政策,鼓励大企业规模化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实施辅助性就业增收行动,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的梦想;实施创业就业增收行动,通过为隐性贫困残疾人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实现创业就业;各专项行动既可单独运用也可叠加发力,共同向脱贫攻坚任务聚焦发力。
据记者了解,作为残疾人就业基地,哈尔滨天手食品有限公司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公司已由初期15名残疾人发展到了近170名残疾人员工的社会福利企业,企业里残疾人的月平均收入可达2000元/月以上,个别高技能工作岗位工资可达4000元/月以上。
通过扩大特困残疾人持续增收行动覆盖面,参加网络就业、规模就业、辅助性就业、创业就业和强智立志促增收等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专项增收行动,已惠及建档立卡和困难残疾人4万多人。同时,全市累计已有40多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300多家企业和几万名志愿者参与到残疾人脱贫攻坚中来。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