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具适配成为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助推器 鸡西:帮他们真正“站起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11 20:57:05
王洁在鸡西市残联辅具站进行双侧小腿假肢康复训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经历了连续多日的冰雪天气之后,黑龙江省鸡西市迎来了久违的艳阳天。
温暖的阳光穿过鸡西市残联辅助用品用具装配站(下称“辅具站”)的玻璃窗,倾泻在正在进行双侧小腿假肢康复训练的王洁身上,身边适配假肢的老师亲切与她沟通,询问假肢适配是否舒适,是否需要调整,并不断给她鼓励,给她自信,王洁时不时以微笑回应。
而就是这个看上去文静、乐观的24岁女孩,却曾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楚。王洁幼年时父母离异,寒冬腊月被继母关在了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仓房,造成了双侧小腿冻伤截肢。这种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让她患上了抑郁症,不得不在鸡西市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2019年5月,鸡西市残联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主动向她宣传中、省残联对贫困残疾人予以精准康复救助政策,免费为王洁装配了两条假肢。
据辅具站的工作人员回忆,王洁被市残联的工作人员接到辅具站的那些天里,她与工作人员几乎是零交流,她只是低着头,不看任何人的眼睛,也不和任何人说话。无论谁和她沟通,都不愿意回应,在专业假肢技师和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共同帮助下,康复后的王洁开始融入社会,又在残联组织的帮扶下学习了一些职业技能。如今,王洁和家人一起经营一些小买卖,效益不错,并结婚生子。王洁说,在她身上所有的阴霾都已散去,她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她相信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据记者了解,“十三五”期间,鸡西市辅具服务工作以康复扶贫为抓手,通过辅具代偿残疾人部分功能的方式让残疾人能够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充分发挥辅助器具在贫困残疾人奔小康过程中助推器的作用,为全省残疾人脱贫奔小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涌现出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
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见实效
近年来,鸡西市残联在贯彻落实中、省残联精准康复工作中,紧密围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加大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为重点,以市残联假肢装配服务站晋升为全国省级骨干站为契机,坚持秉承 “助无助者”的理念,在省残联、省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指导帮助下,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作为脱贫攻坚责任部门之一的鸡西市残联,持续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工作,并不断依托一站式、展开式服务模式,持续提升贫困残疾人辅具适配的覆盖面。
据记者了解,鸡西市残联根据每年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充分利用省残联下拨的辅助器具专项资金,加之争取到的市级财政预算资金,合理购买各种辅助器具。“十三五”期间,通过招投标采购假肢、轮椅、助听器、盲杖等各类辅助器具5000余件(台),并且利用“助残日”等节日开展隆重热烈的辅助器具发放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
同时,每年春季,针对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尤其是难以走出家门的偏瘫截瘫的残疾人,市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和假肢装配服务站的技术人员一道,利用中残联捐赠的辅助器具服务流动车深入基层,深入村镇,深入到残疾人家中,免费为他们做筛查,取假肢、矫形器的模型。假肢制作完后,不需要行走训练的就给送到家中并做到试穿合适,这样既保证了假肢、矫形器的质量及适应度,又为他们解决了出行困难,节省了出行费用。
2016年,鸡西市残联辅助用品用具装配站晋升为全国省级骨干站。此后,辅具站严格按照“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三期要求,承接了鸡西市残联假肢、矫形器制作装配任务,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鸡西市残联假肢矫形器装配服务站的功能。凭着优良的产品、精湛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获得了广大残疾人的好评和认可。截至目前,他们的服务满意率达100%,投诉率为0。
同时,辅具站一直围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及国家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政策保障的要求开展工作,并不断利用整体技术、人员优势对残疾人员安装假肢及辅具产品的后续工作进行拓展、创新。
助力贫困残疾人真正“站起来”
对于残疾人而言,一个合适的辅具不光可以重拾一个人对于生命的信心,同样可以改变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通过辅具的适配,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更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脱贫奔小康。
家住虎林市的屈玉龙、孟庆香夫妇靠种地为生,孩子又读大学,家庭负担较重。2015年11月,夫妻二人在收割玉米时,不慎被机器绞伤。这次意外导致屈玉龙左小腿截肢,孟庆香双小腿截肢,家中土地已无能力再耕种,自身的伤残情况又找不到别的出路,家里断了经济收入,生活陷入了绝境。
2016年8月,鸡西市残联及辅具站工作人员在近距离现场解决问题时,找到了在家休养的苦难夫妻。看到窘迫的夫妻二人时,市残联马上决定启动扶贫助残计划,开展免费安装假肢项目救助,为夫妻二人安装了三条小腿假肢。
半年后,在对残疾人员进行回访服务时,工作人员再次见到了屈玉龙、孟庆香夫妇,他们已经和正常人一样,可以自如行走,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夫妻两人饲养了5头肉牛、20多只羊和一匹马,还有一些鸡鸭,并且还种了100余亩地,每年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也还完了一些以前欠下的外债。如今,他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显然,辅助器具不仅是残疾人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更是他们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是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助力脱贫攻坚的好助手。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