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温暖——国新办举行“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中外记者见面会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11 15:05:49

摘要:12月11日,国新办举行了“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中外记者见面会,张雅萍、辛宝同、张银良和解宏德4位代表围绕“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寒冬中的温暖——国新办举行“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中外记者见面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贫困残疾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解决“因残致贫”问题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在即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全面梳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实践与经验,挖掘破解“因残致贫”的典型案例,研究持续解决“因残致贫”的后续工作,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而总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引领下破解“因残致贫”难题的中国实践,巩固拓展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从根本上推动解决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有特殊意义。

12月11日,国新办举行了“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中外记者见面会,张雅萍、辛宝同、张银良和解宏德4位代表围绕“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此次见面会的前8天,12月3日国际残疾人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在残疾人脱贫攻坚这条战线上,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斗,我国将如期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消除了残疾人的绝对贫困。

而这,正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它凝聚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中国力量。

榜样引领时代

典型是标杆,榜样是力量。确立什么样的典型,就明确什么样的标准;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典型,是最好的说服,恰恰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张雅萍,一位藏族的八零后姑娘,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卓尼县丰裕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巾帼扶贫车间的致富带头人。

2.jpg

张雅萍

她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初二时又因父亲遭遇车祸导致终身残疾而被迫辍学,2008年,在叔叔的资助下,她自学考上了甘南藏族综合专业学校,最终圆了读书梦。毕业后,她四处求职打工,应聘酒店前台、去饭馆工作,都因身体原因屡屡受挫,做了2年多的仓库管理员,最终因爬上爬下整理货架身体实在无力承受而辞职。

“难道我的人生就要一直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吗?”带着这种不甘,2015年,张雅萍决定回乡创业。

揣着银行贷款和亲戚们东拼七凑来的钱,张雅萍在老家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青稞,没想到扎在地里整整半年,就有了6万多的收益。尝到创业的甜头,第二年,她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还筹建起卓尼县丰裕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不过,第二次创业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从山西拉回的20多头品种牛,因水土不服死了3头;2017年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砸毁了圈舍,光是修缮费用就花了100多万;还有众多社员们对发展前景的顾虑……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从来没想过放弃。

痛定思痛。张雅萍开始学习养殖技术、参加各类培训,带着乡亲们埋头苦干,2018年政府和残联还对合作社进行了资金帮扶,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入股、收购、托管寄养等方式,张雅萍的合作社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饲养西门塔尔品种牛、藏羊、湖羊存栏量累计达706头,更是先后带动贫困户85户,其中残疾贫困户32户,非贫困户110户,累计分红达到20余万元。

“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带动更多贫困户和残疾人在家门口脱贫增收,她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说到这些,张雅萍乌黑发亮的眼睛就变成了两个弯弯的月牙,甜甜的笑让人备感温暖。

对于记者而言,33岁的辛宝同并不陌生,他的事迹也曾被《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报道,并见诸于报端。

3.jpg

辛宝同

辛宝同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而这正是宁夏最贫瘠的西海固地区。2013年,一场疾病导致辛宝同高位截瘫,更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因为事故全身瘫痪,这一系列的打击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这个时候,是党和政府拉了我一把,安排我住进了托养中心,不但身体得到了康复,还给了我一份工作,让我又成了一个有用的人。”在辛宝同看来,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就没有他的今天。

在政府的引导下,借助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的契机,辛宝同开始做电商。2019年,他创办了宁夏隆隆薯闽宁助残商贸中心,推出了扶贫助残“隆隆薯”公益品牌,并带领全县贫困重度残疾人一起抱团发展。不到两年,他们销售的农副产品就高达2300多万元,盈利近600万元,为全县2390名贫困残疾人分红186万元,实现全县贫困重度残疾人分红增收全覆盖。如今,他和一起创业的10多名残疾人伙伴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由家庭的负担变为家庭的支柱,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实现了生活和精神双脱贫。

使命呼唤担当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相关部门的干部在宣讲扶贫政策、整合扶贫资源、分配扶贫资金、推动扶贫项目落实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恰恰是他们,将“精准扶贫”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张银良,河南省驻马店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不到十天的时间,他已往返京豫四趟,其中,大部分都是作为旁听者参会。而这一趟,他是“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奋进力量”的主角儿。

4.jpg

张银良

据记者了解,张银良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右腿残疾,但他从小就自立、自强、自信。参加工作后,他从一名赤脚医生干起,从乡党委书记到市残联负责人,他把造福残疾群众作为毕生追求,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高尚的人格力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驻马店市有60.5万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人13.2万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4.72万人。长期以来,“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一直是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的真实写照。作为他们的“大家长”,张银良最能感知到他们的困境。

重残家庭想要“脱贫致富”,解放劳动力是关键,但年轻力壮的人们出去挣钱养家了,谁来照顾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呢?张银良在一次讨论会上率先提出了“集中托养”的方案,他建议把重度残疾人集中起来由专人照顾。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驻马店残联在上蔡县3个乡镇试点实施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方案。这个方案既改善了入住人员的生活条件,也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就业扶持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看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方案成效显著,张银良立即在全市推广。如今,驻马店市共建成107个重残托养中心,托养2097名重度残疾人,为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稳定增收岗位1000多个,实现了“托养一人、解脱一家、脱贫一户、温暖一方”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贫困残疾人家庭增收脱贫的新路径。同时,“驻马店模式”也成了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先进典范。

解宏德,中国残联扶贫办的主任,五年多来,他全程参与了残疾人的脱贫攻坚工作。

5.jpg

解宏德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的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多次对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大局,重点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鼎立支持。各级残联组织将残疾人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解宏德看来,正是在国家多项政策的帮扶下和全社会的帮助下,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家庭最终都实现了脱贫。

残疾人脱贫一直是个世界难题,但中国做到了。而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这股奋进的力量,像寒冬中的暖阳,令人温暖而感动。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