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新模式壮大特色种养 汾酒帮扶五村脱贫摘帽

作者:文梅 孙家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16 16:43:41

摘要:2015年8月起,汾酒集团向定点帮扶的马坊镇5个贫困村——马坊、树林则、西沟、赤街和赤街会派驻第一书记,并组建扶贫工作队,提供帮扶资金,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底,汾酒集团帮扶五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惠农新模式壮大特色种养  汾酒帮扶五村脱贫摘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实习生 孙家琪 北京报道

“刚过来那会儿,村里连办公室都没有,开会只能召集在农户家里。”2015年8月,步小韦由汾酒集团选派到赤街会村任第一书记,谈起初到赤街会村时的感受,步小韦记忆犹新:“那会儿乡镇通知各村书记去开会,我们基本都是最后一个到的。路上全是坑,实在太难走了。”

赤街会村所在的马坊镇,地处山西省方山县北部深处山区,全镇遍布土石与沟壑,经济十分落后。2015年8月起,汾酒集团向定点帮扶的马坊镇5个贫困村——马坊、树林则、西沟、赤街和赤街会派驻第一书记,并组建扶贫工作队,提供帮扶资金,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底,汾酒集团帮扶五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尽管帮扶村已实现脱贫摘帽,但仍要继续强化2020年交总账意识,充分认识开展驻村帮扶及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以钉钉子精神全力以赴脱贫攻坚。”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说。

新模式壮大特色种养

位于马坊镇西北方向20公里处的西沟村地处偏远山区,村内多田间路,出行十分不便。由于没有集体产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内人口老龄化严重。第一书记渠建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村内常住居民年龄多在65岁以上,日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

2015年8月刚到西沟村任第一书记时,渠建平就感受到了压力,“132户村民中有84户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繁重。”渠建平告诉记者,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村子脱贫主要还是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这几年在产业扶贫方面费了很大功夫。

过去,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收入较低。其中玉米一亩收入约900元,马铃薯一亩收入约1000-2000元。2015年之后,村里的产业结构开始不断调整,农作物品种也由玉米和马铃薯改为市场需求量更大的换季蔬菜。如今,村民种植西葫芦一亩可收入5000-6000元,甜玉米收入可达2000-3000元。

据了解,在帮助当地发展西葫芦、甜玉米、高粱、“青薯6号”优质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的同时,汾酒集团还以贷款、投资等方式发展肉猪、能繁母牛养殖业,先后在赤街会村投入资金20.08万元,购买了能繁母牛18头,支持有意愿养殖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的贫困户承包养殖,现已发展成33头,年收益达8万余元。在树林则村利用汾酒集团和政府拨付的共计67万元扶助资金,建成了一座500头规模的养猪场,实现了年创收益8万余元。

在西沟村,渠建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15年刚驻村时,村内仅有230多头牛,每户约2-3头,养牛产业不成规模。2017年,通过为24户缺少本金的贫困户提供经营贷款共101万元,扩大了村内养牛产业的体系和规模。目前,每户10头牛已是很普遍的现象,最多的一户拥有40多头。

但随着养牛产业规模的扩大,草料的问题开始凸显。步小韦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村民们为了给牛提供充足的草料,几乎将家中的土地全部种植青玉米,仅留一小部分种植马铃薯,甚至有的村民因土地紧张而去外村租地。

为缓解养殖户土地种植紧张的现状,赤街会村利用汾酒集团帮扶资金40万元,垫河滩荒地48.2亩,对养殖户进行承包种植。“这不仅增加了青玉米产量,为冬季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草料,而且进一步壮大了能繁母牛养殖产业,为建立本村主导产业项目奠定了基础。”步小韦说

与赤街会村的做法略有不同,西沟村则利用汾酒集团提供的45万元帮扶资金新建了一座小型牧草加工厂,不仅可以用于贮草、玉米秸秆的收割打捆,给冬季养殖提供草料保障,还为一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的具体收入。“现在村集体每年收入20多万,村民人均年收入也达到6000元以上,早已高于国家脱贫的最低标准。”渠建平说。

据了解,在帮助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同时,汾酒集团还帮助建立服装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通过普及惠农政策等方式,让村民享受政策红利,实现了具有延续性的产业惠农模式。

新风貌吸引年轻人返乡

由赤街会村到马坊镇也就5公里左右的路程,但2015年那会儿开车却要半个多小时,基础设施差是导致马坊镇贫困村数量众多的原因之一。

提起村里这五年来的变化,步小韦最大的感受是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目前通往马坊镇的路已修成柏油路,开车只需十几分钟。此外,原本没有的村集体办公室、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也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谁能想到现在连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红白理事会都有了呢!”步小韦感慨地说。

树林则村第一书记陷志鹏深有同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近几年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村内主干道进行了路面硬化,村里还安装了路灯,在墙上喷了标语、图绘等等。

记者从汾酒集团了解到,五年来,汾酒扶贫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在马坊村先后投入60万元和65万元,用于安装下水工程、恢复村级活动场所;在赤街村投入20万元建设村文化活动广场;在西沟村投入20万元进行街巷道铺油提质改造,总面积达3500多平米。2020年,再次投入150万元用于帮扶五村的下水改造、土地整理、桥梁建设和饲草加工。通过帮扶贫困村修建卫生室、活动广场、公厕及河坝等场所,不断改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贫困村整体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在渠建平的心中,扶贫工作最难的不是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而是改变村民的思想意识。为消除部分村民的“等靠要”思想、将“被动脱贫”转化为“主动脱贫”,渠建平从村支两委班子抓起,大力提升党员素质,努力做到一级带动一级。针对村内比较困难的家庭,采取党员承诺制,16名党员责任到人,每人帮包一户。此外,西沟村还积极开展公益宣传、组织党员入户交流,最终从感情层面改变了村民的固有思想,实现了全体贫困户脱贫。

“现在村民的思想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对外部帮扶的依赖性减少,主动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多。” 渠建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在树林则村,随着集体产业的完善与发展,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甚至吸引了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工作。“现在人们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生活有了盼头。”陷志鹏说。

见习编辑:刘兴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