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昌“内育外引”打造助残脱贫 “金钥匙”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13 20:18:26

摘要:据记者了解,南昌市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6.2万人,占全市残疾人的56%。如今,南昌市新增残疾人就业4000余人,残疾人就业率为71%,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就业率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昌“内育外引”打造助残脱贫 “金钥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江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更是担负着全省脱贫攻坚“领头羊”的重任。

《华夏时报》记者从南昌市残联了解到,目前,南昌市已办证残疾人数为10.96万人,已纳入建档立卡11321人,其中已脱贫10707人,未脱贫614人,接近95%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要在剩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啃下“硬骨头”,摘掉“穷帽子”,需要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行动攻下深度贫困的“堡垒”,更要答好脱贫攻坚的“民生题”,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有就业,就有了脱离贫困的“金钥匙”。

据记者了解,南昌市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6.2万人,占全市残疾人的56%。为了答好就业这道“民生      题”,南昌市残疾人就业工作一直紧紧围绕“全省站首位,全国列前位”的工作目标,始终把就业作为残疾人奔小康的第一要务来抓,稳就业,保民生,通过多渠道培训、多方位安置、多资金扶持,全力推进残疾人创业就业。

如今,南昌市新增残疾人就业4000余人,残疾人就业率为71%,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培育13个种养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

开了20多年残疾人代步车载客的肢体残疾人万小文,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合股创办的南昌县佳禾汇种养专业合作社,被省、市残联列入了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万小文的合作社办在自己的家乡南昌县幽兰镇幽兰村,他和同为残疾人的堂弟占股60%,其他村民占股40%,该合作社以种植各种蔬菜为主,总面积126亩,总投资198万元,先后建起了64个蔬菜大棚,建社10年来,每年为南昌市场供应鲜菜近3000吨,给当地1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除了种植业,比邻鄱阳湖的南昌还拥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

在新建区昌邑乡昌北村的河道旁,成群结队的鸭子悠闲地过着“向往的生活”。村民陶学万扯着嗓子,熟练地呼唤着鸭群赶来吃食,在他的“号令”下,上万只鸭子陆续赶来“报道”。

53岁的陶学万在1岁那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高烧不止。由于家境贫寒,加之医学知识的缺乏耽误了治疗,虽然把命保住了,但右腿落下了残疾。为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初中刚毕业,他决定弃学,做起了水果生意 ,因不善经营最终以亏损收场。1988年他又和村里的小学合办生猪屠宰点,由于不懂技术、不懂经营,在不到3年时间里亏损近3万元,连续的失败让他一度极为消沉。2005年,在市、县残联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下,陶学万与朋友合办了一家粽子作坊。开办期间,他起早贪黑,虚心向师傅求教,终于学到了一门好技术。从此,凭着精湛的手艺和严格的管理,生意越来越红火,陶学万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5年,陶学万又在家乡创办了学万家庭农场。这个紧邻鄱阳湖的家庭农场占地500多亩,当年投入资金30多万元搭建了鸭棚,开发了水面,养鸭规模扩大到了2.3万羽,平均每天产蛋1.8万枚。

“现在我的家庭农场办得顺风顺水,年创利40多万元。”提及现在的生活,陶学万乐得合不拢嘴,幸福感溢于言表。通过养殖,他不光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还安排了8名残疾人在农场上班。

为了让残疾人插上翅膀奔小康,2016年以来,南昌市将扶持起来的13家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农村残疾人种养基地,分别列入省级和市级阳光助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按照生产规模和安置残疾人数量,每年给予  10万至20万元不同等级的资金帮扶和政策支持,共扶持资金240万元,安置了106名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家属就业,通过对示范基地的扶持,辐射带动了400多户农村残疾人种养户增收致富。

引进“云客服”盘活新职业

除了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南昌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以及提升就业层次方面也下足了功夫,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新方向。

现年32岁的黄国辉是南昌县泾口乡人,从小肢体重度残疾的他,立志要自己养活自己,不能成为父母的累赘。但在农村很难找到力所能及的工作,这让他一直处于迷茫之中。

2016年,南昌市残联与深圳残友集团合作引进的淘宝“云客服”项目,计划用5-6年时间培养出1000名淘宝“云客服”人员,通过互联网实现居家远程就业,这给迷茫中的黄国辉带来了生活的信心。通过免费培训,黄国辉轻松上岗,自从有了淘宝“云客服”这个新职业以后,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让他的生活有了变化。

此后,有了淘宝“云客服”工作这个底气,不相信命运的黄国辉选择了“单腿闯南昌”,在市内一家手机卖场找到一份兼职销售的工作,他每天白天去卖场上班,晚上在“淘宝云”加班,每月收入高达七八千元。经过近四年的打拼,去年他在南昌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公寓房。“我在南昌也有家了,日子过得挺充实,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一个人不能荒废光阴,多一份工作就多一份保障。”这时的黄国辉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显然,淘宝“云客服”变成了残疾人的新职业。据记者了解,该项目实施4年多来,共开办培训班28期,培训了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肢体、言语和轻度视力残疾人538人,培训上岗率达91%。同时,对月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的“云客服”人员,免费提供一台价值4000元的笔记本电脑和一年的网络费。

为确保上岗率,南昌市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实施长效跟踪帮扶机制,把学员的上岗率与定点培训机构的业绩挂钩。此外,南昌市还在创建淘宝“云客服”集中就业基地,为需要帮助的学员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抱团取暖让他们不“掉链子”。

在传统就业渠道之外,不断开辟就业的新方向,南昌市很多残疾人就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近年来,南昌接连涌现出像文化产业园的当家人罗保兴、乐做文化传播者的宋红平、把“中华老字号”开到网上的陶学万、在农村的蓝天下放歌的万小文、板凳上的种植大户赖小平、无臂挥毫者蔡沐江等一批励志创业者,并辐射、带动、帮扶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见习编辑:刘兴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