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黄奇帆:内循环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作者:傅碧霄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10 12:24:17

摘要:10月9日,第八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暨2020“小企业 大梦想”高峰论坛(简称“投融会”)在京开幕。

黄奇帆:内循环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机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傅碧霄 北京报道

10月9日,第八届中国中小企业投融资交易会暨2020“小企业 大梦想”高峰论坛(简称“投融会”)在京开幕。投融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以“疫情冲击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保驾护航”为主题,探讨双循环背景下金融配合解决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发表了主题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的演讲。黄奇帆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深刻分析,他指出内循环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此形势下,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找到新的出路。

内循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黄奇帆指出,目前我国实施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不仅是为了应对疫情和美国的经济“脱钩”,更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举措。

“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依靠外循环,而从现在到2050年这30年,内循环将成为主导。”黄奇帆这样说道。经过20多年外循环,中国的进出口从原来只占GDP10%以下,到2006年增长到64%。2010年前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GDP居世界第二。

而当前中国要调整这一外向型经济模式,黄奇帆认为深层原因在于,从2006年以来出现了五大变化:一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欧美进口能力下降,中国出口的增长也遇到天花板;二是2006-2015年,随着中国出口总量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WTO那十年里WTO中的贸易纠纷有32%与中国有关;三是2012年后中国劳动力出现拐点,从那年开始中国每年退休人口多于新增劳动力,劳动力价格上涨一倍以上;四是油电煤气及土地成本上涨;五是环保生态要求不断提高。

2222.jpg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

鉴于这五点,十八大以来供给侧结改革就开始调整方向。去年中国GDP为100万亿元,进出口占GDP的32%,与2006年的64%相比,下降一半。可见,“中国经济早已在转型,如今在中美贸易脱钩背景下,我们提出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战略顺理成章。” 黄奇帆说道。

内循环战略下 中小微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黄奇帆认为,在新的内循环形势下,中小微企业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出来。

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80%,小微企业中雇佣的劳动力占全国劳动总数的70%。在这个意义上,小微企业不仅是大产业集群的配套,更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对小微企业保障到位,本身就是富民为民的一种表现。”黄奇帆说道。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辰昕也表示认同:“中小微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非常多。目前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我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大量农民工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务工,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把中小微企业作为就业重要选择。”

黄奇帆强调,内循环的第一动力就是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在内循环下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而一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营商环境、市场秩序,以及民营企业的财产能不能得到保护。衡量中小企业发展的指标不在于企业数量或企业总资产的增量,而要看一个地区净资产的增长。

中国有全世界最优惠小微企税收政策

近年来,各项利好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出台,小企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六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五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是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关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黄奇帆指出,多年来,各级政府频繁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但最重要在于,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应该法制化,一旦全国人大立法通过,就不再改变。

黄奇帆表示:“我认为2018年财政部制定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是最好的,规定从2018年到2020年底,对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相当于只收10%的税,据我了解这是全世界最低的企业所得税,一般国家税率在12%-15%。世界最优惠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在中国,其实只要把这一段话变成法律,以此为依据就可以把事情办好。”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习总书记提到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也有很大缓解,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推出多种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张芳在投融会上介绍,银行业有效应对疫情,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取得成效。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已向市场主体让利8700多亿元,对中小企业和外贸企业的贷款,本息实施延期,为疫情防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突破4.87万亿元。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市场发展信心日渐恢复。一是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量增加,截至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83亿元,较年初增长40.62%,授信总额1000万元。其中五大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37.1%,有贷款余额户数2397.16万户,较年初增加285.23万户。

1-7月全国银行业新发普惠性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5.93%,较去年前年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五大行新发放普惠性小微贷款利率为4.25%。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最近指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保险业和保险资本大有可为。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贺竹君介绍,近年来保险资金通过多种途径服务中小企业,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通过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截至今年8月底,保险机构在银行存款超过2.7万亿元,为银行中长期贷款提供重要资金来源;二是通过购买股票等金融工具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目前保险资金投资各类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合计约2.8万亿元,其中很多资金投向中小板、科创板;三是通过股权基金方式对中小企业开展融资,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设立面向投向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计划,注册规模也超400亿元;四是开展保险+融资金融服务,形成投贷联动等成熟模式。

同时,贺竹君还提出了这几点建议。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空间,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保险机构应进一步关注先进制造业、5G、人工智能等各种领域优质中小企业,推动发展战略股权直投;二是要持续在培育市场、培养团队上下工夫,探索适合保险资金运用逻辑的服务模式;三是创新保险资金服务中小企业渠道,进一步探索私募股权基金、资产支持计划等方式;四是做好风险防范,围绕中小企业特性建立覆盖全层的风险管理体系,加速引入金融科技;五是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充分引入并发挥负债端风险保障功能,在中小企业中推广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农业保险,发挥损失补偿功能,为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小企业应利用深层次对外开放机遇

国内的税费优惠政策,和金融体系的支持,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同时,黄奇帆强调中小企业也不应忽视当前对外开放的难得机遇。

他指出,内循环为主不等于对外开放收缩,恰恰相反,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在更深层次上开展。具体表现有两个,一个中国现在有21个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原来是18个,最近又批了3个;二是上个月服贸会上批准了28个服务贸易试验区,试验区里有122条优惠政策。

“服务贸易企业99%是中小微企业,所以企业千万不要守在自己的盘子里面,应该像当年改革开放之初,大家纷纷涌入特区那样,现在我们的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就可以在当前这些最为开放的政策空间当中去找到自己的出路。”黄奇帆说道。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