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赴任苏州 长三角一体化下两地联系将更加紧密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30 18:48:15

摘要:“苏州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城市,许昆林的到来显然有助于整个苏州的城市定位,而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许昆林又拥有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双重工作经验,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如何让江浙沪三地更加密切合作,是国家战略的一步重要的棋子。”

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赴任苏州 长三角一体化下两地联系将更加紧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9月29日,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网站一则人事变动的消息,让长三角经济、人口总量位列前两名的上海和苏州两地变得更加紧密。

据江苏省委组织部网站消息,中共中央批准:许昆林同志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常委,蓝绍敏同志不再担任江苏省委常委、委员职务;江苏省委决定:许昆林同志任苏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蓝绍敏同志不再担任苏州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值得关注的是,从2017年3月底从国家发改委任职上海市副市长,分管上海食药监、工商、质监、市场监管、物价等领域工作,到今年9月,许昆林在上海任职整整三年半。根据上海官方消息显示,9月27日、28日是许昆林在上海工作的最后两天,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来沪考察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是许昆林分管的领域;28日下午4时,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颁授仪式举行,许昆林致辞,这也是他以上海市副市长身份出席的最后一个公开活动。

“苏州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的城市,许昆林的到来显然有助于整个苏州的城市定位,而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许昆林又拥有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双重工作经验,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如何让江浙沪三地更加密切合作,是国家战略的一步重要的棋子,因此三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许昆林在此时主政苏州,显然更有意味。”9月30日,苏州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许昆林在上海的三年半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许昆林赴任苏州,也是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需要。

本报记者也了解到,在离开上海之际,许昆林还在推进上海的早餐工程建设,为上海民众又做了一件实事。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许昆林,1965年5月出生,福建永春人。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商业企业管理系计划统计专业学习。1984年8月参加工作。此后他长期在国家部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划委收费管理司收费一处处长,国家发展计划委价格司收费管理处处长、价格司副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价格司司长、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等职。

2017年3月,许昆林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国家部委,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空降至上海任副市长。

根据上海官方媒体报道称,许昆林2017年初到上海时给人留下了坦诚直率的印象,不拘小节。在会上讲话也不像大多数领导那样的语调高亢,而是平缓、低沉。

许昆林到上海2个月后,就成立了市场监管工作党委,目的在于通过大口党委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协调三个局,对三局的整合“迈出半步”,为今后进行更彻底的改革埋下伏笔。2018年11月28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成立,原先三个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改革有利于强化市场监管的效能,形成监管合力。作为分管领导,许市长平稳有序推进了三个局的人员整合、工作职能整合、市场监管改革创新等诸多问题,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对此,上海相关部门一内部人士称。

到了2019年,许昆林的分工又增加了商务、外资外贸,筹备进口博览会的任务也在他的管理范围内。

盘点许昆林在上海三年半内他所分管领域的成绩单时,不得不提到吸引外资不断创历史新高,特别在受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上海的外资仍然实现逆势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实到外资1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研发中心10家,累计分别达到746家和471家。

两地联动将更加紧密

虽然许昆林的工作调动,地理距离仅仅差距了100多公里,但是这100多公里的距离则显示了两个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各自定位的差异。

“关于上海和苏州的关系,苏州民间有一个说法大树底下的碧螺春,上海就是大树,苏州就是大树底下的碧螺春。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定理相反,喜阴的碧螺春正好可以在大树底下茁壮成长,双方相得益彰。而作为长三角经济和人口总量第一、第二的城市,上海和苏州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苏州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闻名全国,而伴随着90年代上海浦东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苏州在上海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苏州定下一个基调,上海做的,苏州一般不去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不便做,或者做起来成本太高的产业。比如,同样是发展信息产业,上海发展软件,苏州就主攻硬件;上海大力发展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苏州结合自身特点做起了加工业。看上去是低姿态,实际上却落了真实惠。这是苏州顺应了市场经济的比较优势规律,实现了在产业、产品研发方面的错位,推动了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此,前述苏州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他看来,苏州多年来在与上海亦步亦趋的互动过程中,也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比如1994年成立的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的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就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华夏时报》记者查阅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4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0亿元,进出口总额87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7万元。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2016、2017、2018年、2019年)位列第一,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

另外,还有苏州下辖县级市昆山更是以吸引外资而闻名全球,全球相当比例的计算机软硬件的企业全部聚集在昆山,苏州昆山发达的制造业让其已经连续多年登上《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首位。

上海是全国经济的龙头,但苏州也不弱。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这盘大棋下,这两个城市如何发挥两地间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好,有效促进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将是许昆林从上海到苏州后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