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与爱中迷失与挣扎

吴小曼

2015-5-21 11:41:06

在电影《亨利和琼》(香港译为《情迷六月花》,台湾译为《第三情》)的结尾,当美丽女作家阿娜伊丝幽怨的双眼和丝绸一般轻柔的旁白从观众的眼前滑过时,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闭上双眼,为她的清纯、高贵感动,而不会沉溺于她的故事中。

  因为这不过是好莱坞惯常的手法,把一段复杂的情感纠葛改造成一段爱情神话,即使是大导演考夫曼也不能例外,他试图从男性立场来终结他们近半个世纪的惆怅,而阿娜伊丝却分明在其自传体小说《亨利和琼》里,看到了男人与女人对待性的本质区别。她哭是因为她将不再拥有亨利,也包括洞穿他自私后的挣扎,这一切痛苦的经历换取的却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当然也含有欣慰的泪水。

  被魔鬼附身的天使

  阿娜伊丝·宁,1903年出生于巴黎近郊纳伊市,后加入美国籍。她与所有女性主义作家一样,从小就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和禀赋。9岁时,音乐家的父亲与歌唱家的母亲离婚,这给她的童年多少造成了一些阴影。

  她在此后的日记里也多次提到自己的自卑心理多少来自于缺父的幻想,她只好求助于内心,让自己变得坚强,并因此形成她的男性化性格。

  在她的印象里,父亲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悦,她把原因归咎于自己的不够完美,因此拼命讨好父亲,以至引起母亲的反感,这种带有自虐的“恋父情节”一直伴随她的一生。

  她在对自己做的心理分析中,也认为这种无法满足的父爱导致她对年长男人有一种无法遏止的迷恋,并促使她踏上冒险旅程,最后差点导致精神崩溃。

  这些来自童年时期的困惑恰恰为她打开了写作的大门,在她11岁时,就开始用写日记的方式与自己交流,谁知这种习惯竟然持续了45年。在日记里,她记下所有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较之单纯的创作更具真实性。

  这些女性独特的经验,几乎都是靠她摸索着独自完成,因为她并没有进入正规学校接受语言训练,而是整天泡在图书馆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

  1923年,阿娜伊丝与爱好文学的银行家雨果·奎勒结婚,而后者则成了《亨利和琼》中伊安·雨果的人物原形。

  192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了巴黎,并在路维希安住了下来。雨果继续在银行工作,阿娜伊丝则到大学学习心理学,他们因此可以就文学以外的话题展开讨论,阿娜伊丝还为丈夫做心理分析,这也是他们关系牢不可破的原因。

  可阿娜伊丝在日记里把与丈夫这几年的岁月称为青葱时期,他们虽然有共同的爱好,但由于接触的人不一样,其趣味难免发生变化。雨果把自己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了工作中,而阿娜伊丝则有更多的时间思索自己的内心变化。因为她已不满足这种单调的生活,而被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击着,让她渴求爆发,因此多次与丈夫争吵,并渴望被一种强大的生命笼罩。

  阿娜伊丝甚至怀疑自己是被魔鬼附身,因为在当时她还无法看清自己的本性,同时又为这种不符和道德规范的想法震惊,只好求助日记自我安慰。

  情感冒险之旅

  1931年,阿娜伊丝完成《劳伦斯研究》,其实多少有她对爱情和性不自觉的不满,这也因此确定了她的写作方向。一种强烈到无法排遣的欲念让她渴望进入另一种情感通道,此时她正好认识了亨利·米勒。

  这个有些粗野、坚强外形的作家,正好弥补了阿娜伊丝对野性生活的向往,因为亨利完全不同于雨果的沉稳、善良、忠贞,而是叛逆、率性和不羁,这些都让阿娜伊丝着迷,她有意想与之保持距离但又无法违抗内心的冲撞,这使她陷入极度矛盾之中。

  而经验老道的亨利早就读出了阿娜伊丝双眼的渴望,有意迎合着她的爱好并很快俘获了她的心。初尝性爱之欢的阿娜伊丝才猛然领悟到自己和雨果问题的实质,原来他们结婚几年竟然还处于新婚的紧张期,即她还无法获取性的甜蜜,而雨果只知道爱情是一种给予而不知道索取。

  这就注定了一场艳遇,和成就一对情色作家的故事。

  身材娇小,有着天使一样纯洁面容的阿娜伊丝正好可以满足亨利的幻觉,因为这种美既非他妻子琼的艳丽,也非那些妓女似的艳俗。而是一种超然物外,又能勾起欲念的还俗玛利亚。

  男人总是希望在现实与幻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两人不谋而和的愿望使她们牢牢焊接在一起,亨利也在他们的情爱之旅中获得灵感,并完成《北回归线》。不过,亨利更多的是从男性角度,再现了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带有更多世俗的成分。他喜欢把性当作获得自由的武器,并把这种颓废当作人类的自我拯救,而阿娜伊丝则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女人的自我发现,不然一个女人永远不知道何为女人,只有在完全释放自我的过程中,才能解救压抑已久的灵魂。

  性与爱的双重挣扎

  在释放自我的过程中,阿娜伊丝真正认识到自己也有着男人一样的欲望,她把自己看作是对男性角色的转换,并爱上亨利漂亮的妻子琼,她有意充当他们的保护者,并在生活上资助他们,这也许是她在寻找自己作为强者的身份标志。

  而另一方面,她又一次次拷问自己是否对丈夫不忠,或者哪些谎言更真实。她把这些交错的情感完全记录了下来,包括性爱过程中的细微感受,因此《亨利和琼》被认为是模糊了现实和幻想界限的作品。

  阿娜伊丝一直想弄清楚她在这样多层面的爱情前,哪种情感更真实,或者哪次做爱是因为爱,哪次做爱又是出于歉疚的心理。

  这种自恋、他恋交错在一起的情感使她陷入深深的苦恼中,还有就是对琼近乎疯狂的痴迷,因为在当时她根本无法理解自己超出常规的行为,究竟是一种病态还是别的。

  在自责甚至自怜的过程中,阿娜伊丝只好求助心理分析,在心理分析中,她不自觉地对心理分析医生产生了好感。

  这多重的情爱之旅让她一度想离家出走,因为她既不想对丈夫不忠,可又摆脱不了对亨利的爱。

  令她更苦恼的是琼多次想毁灭他们的情感,认为她和亨利不过是想寻找素材,并不是出于内心的真爱,而阿娜伊丝则是在用自己的全部身心爱恋着,尤其是她对亨利不可割舍的性爱。阿娜伊丝不仅把自己的打字机送给亨利,还到市场变卖手饰为他出书。而自认为有着伟大牺牲精神的琼则想方设法控制亨利,想成为他不朽作品的女主角。

  三个人谜一样奇幻的思想,在《亨利和琼》里,经阿娜伊丝的笔竟变得清晰起来,这不过是一个女人追求真爱的必经之路,所以会有那般的痛苦。如果她没有用心去爱,也就永远体验不到内心的挣扎。

  归依平静的内心

  阿娜伊丝说也许不当作家她不会这样痛苦,这样她也就不会去体验这般复杂的情感。那样她只是一个小妇人,永远只对着一个男人微笑。可她却选择了这一条窄路,让她因此多了如此丰富的感受。

  因为她把自己投入到了不同的旋涡中,也因此成就了女人的梦想,结果还是因另一个女人而破灭。这其实是她早就意识到的结局,而让她伤心的不是与亨利分手,而是在爱情投入中的不平衡。她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对方,而亨利不过给了她一半的爱。

  这可能是男人与女人的最大不同,女人喜欢把爱当作性的一切动机,而男人总习惯性地加以区分。

  阿娜伊丝一年后离开了亨利。在分别时她哭了,如电影结尾时的独白所说,她哭是因为她觉得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是如此痛苦。更直接的原因是她看到了亨利的自私,这可能是亨利迷们不愿看到的事实。这个放浪形骸的情色作家,喜欢嘲笑别人和在大麻中打发日子,也因此可以写出奇特的性爱小说,却独独了解不了女人的性爱本质。

  而阿娜伊丝则可以深入女人的内心,她先后写了多部性小说,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情色作家,她认为情色更多的是激起强奸等生理反应,而性小说则是因爱而生的性、情,这是三者缺一不可的东西,这也是她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所在。

  二战爆发前,阿娜伊丝与丈夫回到纽约,开始集中创作女性作品。而由于其作品在当时的先锋性,所有出版社都不拒绝出版,她只好节衣缩食,自费出版发行。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嬉皮运动,她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日记《火》的出版,更是让她成为女性的代言人。

  如今,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少高等学府的文学系还设立了比较文学的性文学专业,阿娜伊丝的作品不仅是这个专业的启蒙读物,还是被讨论最多的作品。


评论

作者

吴小曼

资深媒体人、作家、诗人。著有小说《重庆的森林》、随笔《三个人的吃饭问题》、传记《塞尚传》、《武则天传》等。

+关注 / 私信

电影介绍

亨利和琼?(情迷六月花)

电影名:亨利和琼?(情迷六月花)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主演: 弗莱德·沃德 / 乌玛·瑟曼 / 玛丽亚·德·梅黛洛 / 理查德·格兰特 / 加里·奥德曼

上映地区: 1990-09-28(瑞典) / 1990-10-05(美国)

上映时间: 1990-09-28(瑞典) / 1990-10-05(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