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从强硬到柔软,人民币的国际化身段

作者:商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25 21:40:01

摘要:从强硬到柔软,人民币的国际化身段

本报评论员 商灏

   进入2009年最后一个月,人民币更显稳健。汇率在依然承受着外部升值预期压力的同时,也思索着今后的汇率形成机制走向。
汇率形成机制比汇率更重要
    尽管在央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12月23日的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及中国货币政策紧盯的目标之一是国际收支平衡后,人民币远期合约一度创下一年来最大升幅,但观察过去15个月人民币汇价保持平稳的趋势,以及中国外汇储备中有七成是美元资产的现实,人们普遍估计至少在本年度结束前,人民币汇价仍将保持现有汇率水平。而由于受出口仍然疲弱及热钱的流入等因素持续困扰,2010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必然仍要视乎国内经济状况及外围市场表现。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始终只相对于美元而言。历史数据表明,自2008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就一直稳定在6.83左右,2009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微升约0.2%。在既往约15个月里,人民币汇率基本随美元起伏变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丁志杰等著名学者也都提出,在世界各国携手走出金融危机的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平稳态势,有利于减少外贸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也有助于保持外储投资的价值稳定。
    但面对美国和欧盟密集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或制裁手段连续施压人民币升值,中央政府一再重申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政策,强调中国在发挥市场作用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同时,把人民币汇率基本维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其理由是,尽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回升,但这主要由投资推动,贸易贡献还为负值,要求人民币升值不符合中国经济现状和利益诉求,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应该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央行发布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是人民币平稳运行趋势中透出的最新气息,表明央行有可能促进对汇率政策、汇率形成机制的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完善,以使其更具弹性。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什么?刘煜辉认为,关于人民币汇率,解决之道一定要超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本身。人民币汇率的困境只不过是投资和消费内部失衡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原因。
    “只要投资主导的经济继续,实际汇率就会继续冒虚火。”刘煜辉强调,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定要与国内结构调整统筹结合。在一个价格存在系统性扭曲的经济体中,根本不可能评估名义汇率到底要升多少,升得够不够,只要资源依然按政府的行政意志而配置,均衡汇率对于这样的经济体就没有太大意义。
增强外储消化力
    2009年,高额外汇储备更加困扰着中国的决策者。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10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7989亿美元,仍是美国最大债主。   
    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是,虽然遭遇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贸易顺差额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贸易顺差额有可能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状态,而外汇储备消化的速度暂时还赶不上吸收的速度。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额的外汇储备与贸易结构有很大的关联。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储投资结构调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方向。但由于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动摇,中国对美元资产结构的调整显然是个中长期的趋势。
    外汇局局长易纲也指出,外储投资分散化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方针,中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特别是贸易投资的比例来做好分散化,但分散化并不意味着有短期的波动,因为外储总量非常的大,因此结构调整肯定会是非常平稳的过程。
    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加大国际投资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也有主张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国内缓解财政压力,同时有效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然而由于中国外储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越来越大,关于美国国债的消化方式,业界人士提出诸多建议。最近,国内“债转股”呼声又起,并认为是化解美国国债危机的良策。
    但多数学者认为,尽管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未必符合我国的切身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存量国债进行“债转股”,郭田勇教授认为,“债转股”绝非国债避险与增值的出路。“债转股”等同于取消债务。一味进行“债转股”,只能使中国陷入另一个困境。郭教授建言,面临巨额外储,还应致力于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适时购进战略物资,坚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逐步缓解中美结构性矛盾,并要求建立一个具体可行的补偿机制以保证我国投资美国国债的安全,使持有美国国债成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未来10年对中国最重要
    因为感受到外汇储备的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中国希望可以通过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外汇储备的安全。周小川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公诸于世引起强烈反响。但投石问路之后,再无更多举措,国际关注度也随之降低。余永定对此显得颇有些惋惜:“中国丧失了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增加国际影响、提高软实力的一个少有机会。”
    目前中国兴趣更多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和参与区域货币合作。国际化的身段正在变软。而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国际货币体系中就会出现三种及以上多种货币共存的状况,形成对美元的一定程度的制约。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
    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终于正式开闸。上海和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共5市被列入首批试点城市,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随即展开。
    虽然在随后的推进过程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似乎“叫好不叫座”,一度遭“冷遇”,但学界认为,从形势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总体上还是成功的,“现在贸易量不是很大,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是否用人民币结算不是单方的事情,还要看外国贸易方愿不愿意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有预测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一定会不断上升,这场危机使其他货币地位遭到了削弱,而人民币则保持了一贯的稳定性,另外人民币国际货币的有效特征也将凸显。”
    当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届时,这一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中绝大部分商品将实行零关税,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一区域推广人民币使用,可以减少美元波动在东盟地区的影响,这将成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契机。
    不仅仅在贸易领域加快区域化步伐,人民币在债券领域的国际化也在积极推动。亚行2009年12月1日宣布在中国发行10亿元人民币的“熊猫债券”。业界人士认为通过债券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拓宽东亚地区市场参与者的投融资渠道,促进东亚地区国家在经济金融领域的融合。
    2009年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和安排,让人们看到了日渐清晰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
    8月末,央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协议,中国将以人民币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券。9月28日,财政部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外债。在此之后,海外公司发行人民币股票或债券,建设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加强人民币的投资增值功能等,均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伐。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被认为既是对中国的挑战也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承担的责任,但余永定认为,如果一方面人民币并未成为一种存在巨大外部需求的国际货币;另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对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的控制,那将是一种巨大危险。而如果区域货币会取代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也就谈不上人民币的国际化了。
    当人民币更加国际化之后,如何再分开管制本外币或者内外汇率,这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所说,人民币对内贬值,但对外国货币还是升值的,为什么有这种情况?是因为货币放多了一定对实物贬值,最终这个世界谁掌握了最大的物质生产的能力谁就赢,所以未来十年是对中国有利的,我们应该把握住这个好时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