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彝族孩子飞翔的翅膀:“学前学会普通话”公益项目托起大山里的希望

作者:宋婕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6-22 22:59:49

摘要:目前全国不会普通话的0-6岁儿童大约有500万。

彝族孩子飞翔的翅膀:“学前学会普通话”公益项目托起大山里的希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宋婕 陈锋 北京报道

5岁的彝族男孩吉木什斤跟随外婆生活在四川凉山州甘洛县,除了彝族语,只会说简单的甘洛方言。2018年开始,由中植企业集团赞助的“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在外婆家门口设立了教学点,吉木什斤学会了普通话,不仅学会了唱儿歌、讲故事,还做起了开小卖铺的外婆与游客之间的翻译。

两年来,“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帮助凉山州26万名学龄前儿童学会普通话。中植承诺,将用10年的时间,为该项目捐助10亿元,让百万名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儿童,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掌握普通话,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年惠及26万儿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之一,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在那里生活的彝族人,就像吉木什斤和他的外婆一样,日常用彝语沟通,使用普通话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件易事。

据统计,目前全国不会普通话的0-6岁儿童大约有500万,仅凉山一个州就有50万,占了十分之一。这些儿童上小学后因语言障碍听不懂课程,要先花很大精力学习语言,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辍学。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5月,“学前学会普通话”应运而生。项目由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共同发起,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依托“一村一幼”,帮助儿童在学前阶段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项目的第一批试点就选在了凉山。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大凉山的山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需要合理设置幼教点、按人口招募师资、培训教师、采购教材……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2019年,在了解到这一项目的目标、模式与试点成果后,中植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解直锟倡议,集团每年捐赠1亿元,专项用于凉山州各州县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凉山州17个县州设立起了3895个幼教点,覆盖26万名学龄前儿童。

十年帮助百万儿童

在凉山州会理县小黑箐镇茨竹村幼教点,两位辅导员坚持按“一日活动流程”“每周一计划”“每月一主题”安排,从最简单的发音、日常生活用语和对话入手,通过一年的普通话学习,那里的孩子们已经可以用普通话讲故事、唱儿歌了。

师资是“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两年来,项目邀请专家为幼教老师和辅导员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凉山州累计培训辅导员3万多人次,并制定了《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考核细则》《学前学普办督查考核细则》等7项制度,加强幼教点和辅导员管理、督查、考核,切实保障儿童在校时间和保教质量。项目自主编印的《索玛花儿开,朵朵放光彩》辅导员教育征文案例集等成果,还在全国第21届推普周进行了现场展示。

中植集团提供的资金还要用于为项目提供特别编制的教材,包括辅导员资源包、幼儿资源包、教学计划手册、每日教学内容、游戏册、幼儿看图说话挂图、幼儿普通话对话练习等学习资料。

2019年夏天,中植集团的高管代表特意探访了走进项目试点地区——四川凉山州雷波县,发现那里像吉木什斤一样学会普通话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他们敢说、会说普通话,变得越来越自信,课上也敢于大胆举手回答问题了。

中植企业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王允贵告诉记者,凉山州是第一个试点,项目已覆盖当地所有幼教点和幼儿园,效果良好。目前“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已经扩展至四川乐山市的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惠及“两县一区”,惠及9191名学前儿童。接下来中植将结合政府的指导,在更多欠发达、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为学龄前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设置普通话教学点,覆盖更多地区和儿童。

王允贵表示,集团将长期支持该项目,未来十年,中植集团将每年捐助1亿元用于“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每年帮助10万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学会普通话,累计将帮助上百万儿童学好、用好普通话。“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有志于从事这项公益事业的老师、志愿者加入这项计划,让更多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责任编辑:吕方锐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