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远不止两万亿

作者:商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18 20:58:34

摘要:政府形象和公信力远不止两万亿

 

本报评论员 商灏

   对于每年底都存在的“突击花钱”,财政部前几天刚和往年一样说要严防,现在却又否认了,并详列了个中原由,还强调说现行的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控制程序能够防范违反预算规定“年终突击花钱”,没用完的钱将转到下一年使用。这种意在平息非议的解释和表态,会否使公众的疑虑反而进一步加深?
    财政部年年重申严防年底突击花钱,却年年未见痛改前非,革除弊端。这属于老黄历的问题了。大概是没想到今年舆论质疑之声如此强烈吧,财政部今年在这个问题上回应公众质疑的表现好像有些失常。
    经过近年来预算制度的改革,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相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无论如何否认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显然都无法否认专业视角所看到的目前财政预算模式依然存在的预算虚高,预算拨付速度慢等技术问题、效能问题;也无法否认普通人视角所看到的民生维艰之时,很多领域依然存在的管理的无能或经济的腐败。
    而如何彻底治愈“年底突击花钱”这个每逢年底就会发作的顽疾,开出的药方已有很多很多。从严格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法治,到公开税收用税去向、公开财经资金去向,等等等等,也都很对很对。
    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针对“今年前11个月,政府财政支出仅完成了预算7.6万亿的73.8%,尚有2万亿的余款”,财政部提醒各地“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在于民众则听出了这高达2万亿相当于4万亿刺激经济总投入的二分之一资金可能被滥用的危险,而另一方面,是年底加大征缴税费力度,是中国代表在哥本哈根严厉批评发达国家拒绝向中国提供减排资金支持。更何况在这个天寒地冻的岁末年关,无数普通民众还在为衣食奔波劳碌、在为买不起房而苦恼无助,自然会被“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震倒,自然也会对“财政资金”的去向难免恶意悬揣一番,而不惧偏颇。
    人们注意到,财政部最近否认年底突击花钱却并没有否认“2万亿没有花完”。
    而2万亿没有花完的原因,舆论也已经分析了很多很多,比如政府今年在金融危机中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了中央财政拨款的力度;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预算支付比较拖沓;比如政府机关公务员年底有一大笔奖金还没发。但归根结底,是否还是因为预算流于形式,形式主义,秘而不宣,太过笼统,政府财政权力过大,人大并没有以更大的权力介入预算管理?那么,说到底,两万亿没有花完还是一个“预算病”。
    然而从《预算法》规定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角度观照,当下财政收支形势并不令人乐观。从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是即时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存在不可比因素作用。11月中央本级收入2734.66亿元,同比增长34%。财政部表示,本月收入增长较快,除经济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增长外,主要是受去年11月收入下降基数较低,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等因素影响。二是财政收入结构未来走势尚存悬疑。而观察2009年全年收入增长构成及成因,人们也发现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趋势能否持续至2010年仍然存疑。可能正因如此,财政部才对突击动用花掉2万亿元比往年显得格外审慎。
    但尽管财政部像往年一样层层通知下发禁令,各级财政在完成“花钱任务”的旗号和冲动下,恐怕只会选择置通知与禁令于不顾。那么,就像舆论所呼吁的那样,如果暂时还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规范政府的预算行为,提高预算的约束力;如果暂时还无法杜绝年底突击花钱现象的出现,那么,至少首先要让年底突击花钱予以更为严格的监管审计。
    的确,让2万亿元财政资金动用去向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无疑是防止财政年底突击花钱和乱花钱的最有效办法。惟有如此,也才有可能监督和防止一些政府部门年初申报预算计划、年底“突击花钱”时,作假虚报,欺上瞒下,决策失误,拖拉低效,乃至化公共资金为部门私利之类的行为。  
    目前,广州市财政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9年广州市本级部门预算》,让114个政府部门的预算供市民免费下载。政府部门的“账本”在网上公开晾晒,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审阅,政府公信力和满意度随之水涨船高。于是人们感到,如果2万亿元财政资金去向也可以公开,岂不就更是政府取信于民提升形象的明智之举。
    2009年只剩下十多天时间,而“今年全国财政支出的进度仅完成73.8%,尚有2万亿的余款。”此时此刻,舆论为之感叹、嘲讽和追问,是社会的一种民意和期待。“突击花掉2万亿元”的议论即便偏颇与外行,却证明着国内公民意识、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进步。而只有公众不断的监督和推动,财政“突击花钱”造成巨大浪费才会真正成为历史。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那受损的将不止是“2万亿元”,还有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