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 增信贷降成本……北京两度出台优惠政策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2019年年初,王兴说过一句话:“2019年将会是过去十年最难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最容易的一年。”他是个预言家。
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全国九成以上商铺关门暂停营业,收入锐减,同时还要负担固定成本。一些抗风险能力脆弱的中小企业,甚至命悬一线。
面对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2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 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十六条”),切实减轻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稳定发展。
其中提到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融资便捷性;优化融资担保服务;加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
有北京地区创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相比2月3日北京市出台的19项重磅措施,此次的“十六条”更细化、力度也更大。这套“组合拳”,对疫情之下,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加大金融支持
2月5日,北京市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十六条”措施。北京向各类金融机构提出对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20%”、“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较2019年再下降0.5个百分点”及“无还本续贷占比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等项量化要求。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分析道,北京的措施涉及企业运营承租成本等实际负担、企业融资成本及其便利、企业生产经营供需各方利益以及稳定企业用工和劳动就业等企业正常运营方面,政策指向明确、具体,含金量大,有助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克服困难、稳定生产经营、有效应对疫情。
具体而言,在金融方面,“十六条”提出,要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全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20%。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和扩大LPR定价基准的运用,推动2020年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较2019年再下降0.5个百分点。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财经专栏作者、资深金融从业人士刘晓忠认为,“十六条”更加注重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有效避免了政府请客、企业买单等问题。在金融支持方面,北京“十六条”在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的同时,明确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同时,“十六条”提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股票质押协议在疫情防控期间到期,企业由于还款困难申请展期的,可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协商,展期3至6个月。积极推进拟上市公司IPO、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申请精选层辅导验收工作,采取非现场等灵活高效方式进行辅导验收。疫情期间,加快资本市场线上服务平台建设,组织辅导机构加大企业挂牌上市线上培训力度。
此外,要提高融资便捷性。加强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和网络建设,开展“网上畅融工程”快速对接服务,充分发挥银企对接系统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降低服务成本。完善本市企业续贷服务中心功能,加快建设企业首贷服务中心,持续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信用贷款占比,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占比提升20个百分点以上。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为参与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确权融资服务。
优化融资担保服务。疫情期间,本市政府性担保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降低综合费率0.5个百分点;对疫情期间提供生活服务保障的相关企业,担保费率降至1.5%以下;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加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降低十大高精尖产业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地区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力争2020年科创类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不低于15%,有贷款余额的户数同比增长不低于15%,针对因疫情造成中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负面影响的,暂不予以信用降级。对符合条件的中关村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以及债券、融资租赁费用补贴。
除了金融措施,“十六条”中还表示,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为经营困难企业办理延期纳税;补贴小微企业研发成本等。
刘晓忠表示,北京“十六条”在出台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时,有效摆正了责任主体的位置,政府通过贴息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疑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也避免了市场价格扭曲及由此带来的资源错配风险,体现出了政府对公共服务责任的担当。
此前两天,2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提出了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将1月、2月应缴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延长至3月底;对于旅游、住宿、餐饮等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经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认,可将疫情影响期间应缴社会保险费征收期延长至7月底。另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给予失业保险费返还。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熙介绍:“仅住宿餐饮两个行业就缓冲了3.2亿。像西贝莜面村,在京门店就有2000多人参保,每月负担社会保险费达247万元,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大的缓冲作用。”
疫情下的中小企业
“我觉得我们撑不过三个月。”行业龙头西贝莜面村,其业务范围涵盖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家门店,但其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却如此悲观地说道。
这无疑说出来很多企业的心声。对于很多踩着盈亏平衡线过活的中小企业而言,没有经营,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但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经营压力,照常付给员工工资,再加上房租、水电等固定成本。特别是对于服务业企业而言,经济损失巨大。
“我本以为2020年只是个‘困难模式’,谁知道现实的挑战是‘地狱模式’。”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感慨道,这场疫情的影响时间可能会超过三个月。这意味着一季度,很多行业是没有收入的。
“一家企业的负债表过于恶化,这家企业就会消失。在所有组织里,企业是最脆弱的。因为一旦员工拿不到工资,整个团队就会很快丧失战斗力。所以,相比国家还能继续收税,家庭还能继续还债,中小企业是当下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吴世春表示。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目前商场、酒店、餐饮、影院几乎停摆,由于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流密集的场所仍将受到管控,因此这些行业所涉及到的企业可能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人力成本不容小觑。
某创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自己所在公司不是消费行业,所以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但预计一季度产品销售量会降低,同时延迟开工给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一方面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刚性成本,如税收、房租、人员工资不会降低,所以压力较大。此外,预计今年创业公司融资会更难,很多小公司可能撑不到春天了。
也有创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自己的项目而言,疫情带来的影响比贸易战影响更大。因此行业内呼吁,大幅降税、大幅减租、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