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查封2400套房产 追缴3亿冻结150余账户!合星金控涉非法集资案未了局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13 20:26:15

摘要:上海静安警方通报透露,公安机构已追缴现金3亿余元,并冻结150余个银行账户,查封沪浙皖等省市2400余套房产及5副土地。目前警方追赃工作仍在继续中,投资人可通过上海经侦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进行网上登记备案。

查封2400套房产 追缴3亿冻结150余账户!合星金控涉非法集资案未了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历时半年余的上海合星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星金控”)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在12月13日被上海静安警方于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以公告形式揭开了真相。

《华夏时报》记者从这份公告中获悉,上海静安警方称,合星金控从2014年8月起,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设立“星悦贷”、“理财屋”、“合星金服”、“钱程金服”等线上融资平台以及“合星财富”、“合星卓越”等线下理财门店,公开承诺8%至18%不等的高额收益,对外销售各类理财产品以及关联私募机构产品。所募资金均被划入公司资金池混同使用,且理财产品及私募机构产品均存在项目虚假、自融、自用等情况,涉嫌非法集资犯罪。

上海静安警方通报透露,公安机构已追缴现金3亿余元,并冻结150余个银行账户,查封沪浙皖等省市2400余套房产及5副土地。目前警方追赃工作仍在继续中,投资人可通过上海经侦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进行网上登记备案。

合星系“崩盘”

“从2018年开始的资管新规,打破刚兑、金融去杠杆、信用收缩影响面正逐步扩大,合星金控作为一家未被国家批准设立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从成立到破灭,只是当下经济寒冬的一个缩影。”是日,上海一家私募机构合伙人丁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梳理发现,合星金控陷入到非法集资的困境中,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暴露。

2019年2月,就有合星金控数名离职前员工对外爆料见诸媒体,称合星金控及其旗下子公司内部治理混乱,品牌公关高管等多人内外勾结、私自成立广告公司谋利;春节前进行大面积裁员,且不予支付任何赔偿。而其公司旗下子公司冶建控股总裁利用签订合作合同名义,违法卷走公司上亿资金潜逃,合星金控却未予追究,令外界瞠目结舌。

12月13日,记者根据天眼查及其官网信息查阅到,合星金控工商主体为合星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营业务包括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实业投资,企业管理咨询、投资咨询、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合星金控旗下设有合星资产、磐界投资、合星财富、合星卓越、合星普惠、合星商务、银海小贷、中展投资、合星天擎、合星金融、合星志诚十一大子平台,均属于“合星系”。

“合星金控最初起步于合星财富,后者成立于2013年。随后迅速扩大业务版图,布局了以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以及多元化投资为主的业务板块。2016年6月,公司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合星金服正式上线,与合星财富、合星卓越、合星普惠合作开展业务。”13日,一位已经离职半年的合星财富员工张丽(化名)对本报记者称。

其后的2017年8月,合星金控引入中冶城投入股合星财富,参与国企混改,成为合星财富最大的股东之一,持股60%。同时,合星财富与中冶城投共同出资成立冶建(杭州)控股公司,中冶城投持股60%。中冶城投的工商资料显示其成立于2017年4月,注册资金5亿元人民币,由北京中冶投资有限公司顺应国家大型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所建立,控股股东为北京中冶投资有限公司。

不过张丽称,合星金控此前在内部结构治理方面非常混乱,工作风气浮躁,人事变动较为随意,部分高管来历复杂,派系林立。

天眼查上信息显示,作为合星金控子公司之一的合星财富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有40多家线下理财网点。2015年7月,合星财富曾因虚假宣传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4万元。2015年10月,合星财富沈阳分公司因违规逾期未申报受到行政处罚。2016年9月,合星财富上海闸北分公司再因虚假宣传受到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

20191213合星金控2.png

监管收紧下的“末路”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2月,合星金控还被爆出于大面积违规裁员,公然挑战劳动法不支付任何赔偿,以暴力方式与员工解约,招致被裁员工极大不满,一些员工表示将通过劳动仲裁方式起诉合星金控。

“第三方理财公司最初的盈利模式是代销金融机构的产品,收取中介费,但利润微薄。随着国内居民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财富管理机构转型,开始自主发行、自主管理产品,从而获取更丰厚的收入。但这也凸显了监管缺失,第三方机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道德风险巨大的问题更加突出。”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12月13日,上海国风律师事务所黄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第三方财富管理市场,尽管投资人往往是在产品出现问题后才发现前期募集和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规之处,但这些做法在行业内非常普遍。最典型的问题为销售期夸大甚至承诺收益、忽视风险甚至隐瞒一些关键信息。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尤其是一些激进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宣传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明确保本、夸大收益、无视风险提示是较为普遍的行为,甚至在公司层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项目合作方面,由于早期跑马圈地、管理粗放,确实还未形成一套筛选和风控机制。

“从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合同层面上来看,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投资者提供的聊天记录、非正式的宣传材料等,只能作为辅助性证据,很难在法律上追究管理人、销售方的责任。理财产品问题集中爆发是造成理财公司业务增长不足的重要原因,但其并非是根本原因。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强监管的态势逐步加大,新的监管政策频频出台,对资管产品的运行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黄键称。

在其看来,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去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出台,两个文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第三方理财公司业务,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各类理财业务黯然失色。伴随市场新秩序的建立,信用风险将加速“出清”,对第三方理财公司来说,未来生存空间将愈发收窄,更多的理财公司可能将在这一轮周期之下轰然倒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