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医养康结合”样本调查:燕达“教科书式”养老模式能向全国推广吗?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1-13 16:15:39

摘要:燕达在国内最早践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燕达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燕达康复中心、燕达医学研究院、燕达医护培训学院五大版块组成燕达国际健康城,打造了一艘医养康一体的养老服务航母。

“医养康结合”样本调查:燕达“教科书式”养老模式能向全国推广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医养结合”并非医院加养老院,究竟要怎么去结合?欧美养老模式如何去适应中国老龄群体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这些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十年前,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还没有如今这么迫切,所以当燕达集团董事长李怀要在河北燕郊打造一座医养结合型的大健康养老养生基地,并提出要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前变为现实时,一些人对此并不以为然。

燕达医院图_副本.jpg

做养老机构,李怀是从零开始,靠着青年创业时的用心、坚持和拼劲,他先吃螃蟹引入国际养老模式,不断进行中国化、本土化探索实践和创新;他在国内最早践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燕达养护中心与燕达医院、燕达康复中心、燕达医学研究院、燕达医护培训学院五大版块组成燕达国际健康城,打造了一艘医养康一体的养老服务航母。

十年后, 已经有3500多位老人生活在燕达金色年华养护中心,成为国内单体运营规模最大的全程化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燕达模式”在业界也被视为像教科书一样的存在。

超前试水“医养康结合”

在养护中心的康复区,记者见到了正在陪着老伴接受肢体康复训练的王阿姨,她的老伴十年前中风,只能借助步行器走路,之前在北京家里居住时,下楼、看病有诸多不便,而且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他人照料。去年,王阿姨和老伴才决定离家到养老院养老。

便利的医疗资源让王阿姨和老伴来到了燕达养护中心,“不用预约,不用排队,挂号即看,没出养老院大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再不用忍受乱哄哄的,连个落座之处都挤不上的医院门诊环境了。”

大病、急病、重病的老人保证十分钟之内被送到燕达医院。与养护中心紧紧相邻的燕达医院是国家卫生部评定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率先开通北京医保异地实时结算,并与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合作,有数十位知名专家及名老中医长期坐诊,为养护中心老人提供了近在咫尺且十分强大的医疗保障。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被视为国家层面推行医养结合的开端,而早在2011年,李怀在燕达养护中心开始运营时就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模式。

燕达医院文图1_副本.jpg

在养护中心,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园区内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医护团队24小时服务,解决老人的小病、慢病、常见病。在非自理、半自理养护区,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查房和值夜班。

对于高危老人,还有智能床垫、遥感监测等智慧养老系统对他们24小时监测,当身体指标发生异常时,遥感监测能自动报警,会得到医护人员及时救助,极大减少了高危老人身体发生意外事故。

经过几年的医养结合实践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每一年,入住燕达养护中心老人的平均年龄都在80岁上下,30%的老人身体有不同程度失能,怎么预防失能?如何维持提升失能老人的自理能力,降低生活成本和提高生活质量?

“比如脑卒中的老人如果在急性期过后三个月内及时进行康复,有可能恢复自理能力再回归家庭,这既降低了家庭照顾成本,也释放了有效的医疗资源。”曾在医疗机构从业多年的养护中心总经理周素娟说,养护中心老人们的医疗康复和生活康复需求变得十分迫切。

2018年,燕达养护中心启动了“医养康结合”养老模式,将养护中心医疗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与康复服务有机融合。

养护中心设置的老年康复科配备有各专科康复师,为老年人住户提供康复评估、康复指导、康复治疗、中医理疗、辅具适配。运动康复师根据老年人身体状态,制定出个性化运动方案,使他们科学健康运动。

除了医疗康复外,养护中心还提倡把康复融入到生活当中去。每天上午,所有身体情况允许的老人都会到室外进行集体活动;每周六都有老人的跳蚤市场,锻炼他们处理财务的能力,不让他们日常生活能力退化。

“偏瘫老人穿衣服时,我们鼓励老人自足进行,哪怕他们只能扣一粒扣子,也是对精细化动作能力的锻炼,在医学康复上叫作业疗法。”周素娟说,这得益于燕达养护中心针对老年性疾病设计的一系列生活康复和医疗康复结合模式。

十年打磨适老化服务

坐着轮椅怎么养花种草?在养护中心,记者看到一间巨大的玻璃房,里面种植了各种花花草草,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就是专门为老人们打造的阳光种植房。

“我在家住时就喜欢养花,没想到来了养护中心之后还能享受种植乐趣。”周阿姨一边给花浇水,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她面前的种植台离地足有70厘米高,老人不需要大弯腰,就可以轻松地侍弄花草。这是阳光花房特意做出的适老化改变。

依据自理和半自理非自理老年住户的需要,燕达养护中心按五星级宾馆式和家居式两个区域分别设置。家居式养护区的房间格局装饰、生活配套等,同日常居家生活场景完全一样。比如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厨房,“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在营养餐厅就餐,但有了厨房就更像家了,也方便老年人享受一下烹饪的乐趣。” 养护中心副总经理李东辉告诉记者,燕达是按家的模式来做的养老机构,消除了此前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压抑孤独的顾虑。

考虑到安装医疗带会给老年住户带来压抑感,将呼叫装置、吸氧装置藏在了一幅风景油画后面;将医院的手摇式床升级为电动床,而颜色外观上跟家居床没有差别;卫生间洗漱台上的镜子调整成向地面倾斜的角度,便于坐轮椅的老人使用......

“我们做了十年了!这些适老化调整得益于经验的积累。”李东辉感叹道,“董事长带我们到国外看到的养老模式很好,但又不完全适合国情,养护中心的细节服务都是在实践中摸索,用心去体验获得的。”

这里还是国内第一家整层楼铺设天轨移位系统的养老机构,借助天轨和生活辅助系统,半自理非自理老人也能够进行站立、行走、康复、洗浴、如厕等日常活动,既能够节约照料成本,也让老人能够体验到脱离病床、轮椅自足生活的乐趣。

燕达医院文图2_副本.jpg

在一条贯穿养护中心的多功能大街两侧,分布着老年大学、模拟高尔夫球馆、电影院、健身俱乐部、棋牌室、图书馆、温泉游泳馆等老年人生活娱乐服务场所,每天的各种讲座、放映、比赛、聚会等活动丰富多彩,让老人们的生活惬意而又不单调。

每月19日,老年大学给老人们举办集体生日会,数百位老人同时过生日的场面十分壮观,成为养护中心一道最温馨的风景线。

甚至在燕达养护中心还建有一座双语幼儿园,一方面为了子女晚辈前来探望老人创造条件,让老人们享受到天伦之乐,另外,请有专业特长的老人教授孩子们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和孩子们互动,又能给他们带来欢笑和活力。同时也解决了员工家庭的育儿需求,保证服务团队的稳定。

创建中国化养老样本

李怀曾经给员工讲过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去北京某大医院拜访朋友,遇到了一对外地来京看病的夫妻,他们排了几个小时队也没有挂上专家号,焦急而又无助的他们令李怀深受触动,老百姓找专家看病太难了!他下决心要建一座三甲医院,把专家请来给老百姓看病,这成为他要打造一座健康城的初衷。

同时,地产起家的李怀也在考虑企业转型问题,他个人在获得财富之后,觉得医疗和养老是一个能够回报社会的长久事业。

然而十多年前的养老产业在国内还是方兴未艾,不仅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而且缺少可持续的有盈利空间的商业运营模式。豪华型的民营养老机构成本高了,服务费用就高,多数老年人无法承受,同时面临的政策、资金、人才和入住率等困难程度也是现在的数倍,即便是在当下,这些问题也是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的瓶颈。

“他经常给我们开会到凌晨。”周素娟说,“实际上,医疗和养老板块一开始很难赢利,都是集团的地产等其他板块支撑,那些没有集团化经济实力保障的养老机构一定会遇到资金困难。”

对于李怀而言,他更着急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养护中心的服务运营模式。他带着团队骨干们对欧美、日本、韩国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考察了个遍。他们发现,CCRC在国外深受老年人喜爱,除为住户构建一个高档、舒适的居住空间和提供专业充分的医护保障外,更多的是注重服务细节和为长者提供足够的社交环境。

“燕达模式同国外的CCRC相似,但我们的健康城布局更优。”周素娟认为,“欧美的医疗资源普遍昂贵,不可能如此近距离地配套建设一座综合实力的医院,而且国外CCRC养老成本非常高,老人每月花费至少要3万多元,根据国情,我们的模式更接地气。”

2016年6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其中将河北三河燕达国际健康城下属养老板块——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作为京冿冀养老试点先试先行。

李怀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是先有养老机构,再建家医院,医养就结合了。要实现两者的结合,养老机构本身就要设置医护团队,以解决养老者的基本需求,在出现重大疾病时,能够全面对接医院,全程负责。

“燕达做的是进行国际养老模式中国化、本土化探索实践,深化成一个可行模式对整个行业起到促进作用。”周素娟说,燕达养老正在进行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细节到管理机制,甚至到每个流程,提供可复制性、借鉴性模式,做成养老行业里的“教科书”。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