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2010年重复2007年的故事
判断2010年的中国经济走势,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黄金时段招标是一个先行指标。数字显示,刚刚结束的招标中央电视台收获的广告定单达到109亿元,比上年的增长18%,创下十六年的纪录。
数字反映的只是金额的大小,但是反映不出这些应标中国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激烈,电视剧的特约冠名,过去一直是纳爱斯,今年的起步价是9000万,但是被蒙牛抬到两个亿拿走,而冠名却只能冠上半年,下半年纳爱斯拿了一个亿,才算圆了自己的心愿,汉王和格兰仕的朋友在竞投得手之后,都在第一时间向水皮报喜,而郎酒和衡水老白干的疯狂让人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的秦池和孔府家酒这些著名的标王。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些快速消费品企业都极其看好明年的市场,甚至还包括汉王这样的IT公司和格兰仕这样的家电企业,都认为明年是他们扩大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所以不惜砸下千金广告,这种情形和2008年底形成鲜明反差,难怪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担心2010年的经济增长不是太慢而是太快。
中国企业对未来的这种乐观同样反映在机构对中国股市明年的预期上,在水皮的印象中已经发布预测的机构绝大多数都把指数的上限抬高到了4000点之上,只有瑞银表现出相对的谨慎,这同样和2008年绝大多数机构的悲观绝望形成巨大的反差。
早在今年年中指数第一次逼近3500点时,水皮曾经发表杂谈,“3500点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指出3500点是中国股市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价值中枢,指数会围绕其间作震荡,冲过是可能的,跌破也是可能的,冲过的会回落,跌破的会回补。如果说从1664点到3470点的过程可以看作行情第一波的话,那么这波行情类似“5·19”的第一波,是由政策直接发动的,同样是流动性过剩,资金主要来自于对信贷的扩张的信心,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信贷资金直接入市,一步到位的推高指数;而目前的行情,更类似“5·19”的第二波,预期则是来自对于中国经济重新步入景气周期的乐观,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乐观,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发现。同样表现为流动性过剩,从2639点起步的这波行情推动力量更多的来自于居民存款搬家的力量,而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无论是持有股票的比例还是拥有共同基金的比例都是相当低的,上升的空间相当的大。这种不同决定了第二波行情会比第一波持久、漫长,同时复杂曲折。
这个判断水皮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那么行情会发展到什么时候呢?
三个指标可以互相参考。
第一个是时间。一般而言,一轮牛市的周期从低点到高点是三年时间,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三次跨年度行情就是如此。不但中国这样,美国也一样,而且只有在一半时间过去之后才会在市场层面上形成牛市的共识,从这个角度看,2010年极可能重复2007年的走势,冲高回落的概率比较大。
第二个指标是加息。很多人认为银行一旦加息,股市就会回头,其实上一轮的市场表现已经告诉大家,传统经济学的很多定理是错误的,比如加息是利空。因为现在一般央行加息的方法都源自美联储的微调式,并不会直接对公司成本构成一次性的威胁,反而加息起点被视作经济向好的拐点。因此,加息的过程恰恰构成牛市的过程,真正构成利空的拐点至少在十次加息之后才会出现。
第三个指标是市盈率。3500点左右对应的是25-30倍的市盈率,以中国经济的成长性而言,这是个并不高的指标,也是个相对合理的估值。理论上讲上证指数每年有20%-30%的增长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市场并不会按部就班,涨就会涨过头,跌也会跌过头,这样大家的机会才多。2007年10月6124点时沪深的平均市盈率达到71倍,考虑到一旦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心态,市盈率在短期不会重见这个数字,但是冲到45-50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然这三个指标的运用还要看2010年的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收缩过快,那么一切都不成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